湖山之间寄深情

——“八八战略”指引下的西湖保护与发展

2023-08-28

(上接02版)

从风景名胜到世界遗产 遗产保护形成独特“西湖模式”

这是属于杭州西湖的一天。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西湖“申遗”成功后,从政府到老百姓对西湖做的只有一件事:保护。

杭州文史研究专家王其煌,曾是西湖“申遗”专家组成员。回想起“申遗”成功的那一刻,今年已83岁的老先生仍激动不已。

“我们该如何把西湖介绍给世界?”王其煌说,在决定“申遗”之初,大家一开始并不确定西湖到底属于哪一类遗产。到底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专家之间争论不休。

“最后西湖认准了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分支——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国内首个主动以文化景观类型来申报的项目。

“申遗”成功后,王其煌等专家提出一个建议,成立专门的西湖遗产保护监测中心,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长远、且有一定地位的机构。

于是,在西湖“申遗”成功的19天后,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正式成立。

“集合了动态视频监控、气象因素监测、防汛抗灾监测、船舶GPS定位监测、交通视频监控、高清智能卡口监测、可视化调度监测等七大功能监测。”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书记、主任陈云飞,详细介绍了西湖建立起的这套实时监测管理系统。

目前实时管理监测中心与遗产区内的43个现场分控室、19个现场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了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对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及缓冲区执行实时动态管理,随时发现风险。

西湖的花草树木、虫鸟鱼兽,每一处古建筑,面对越来越大的游客数量时,都需要及时呵护。

陈云飞介绍,“我们围绕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利用、民生五篇文章,法治先行,规划统领,机制保障,公约指引,搭建遗产预警平台,加强全要素监测,规范管理,多领域专业支撑,坚持生态优先,问计于民、还利于民,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西湖文化国际传播,形成了独特的世界遗产保护‘西湖模式’。”

以断桥为例,在应急预案中,断桥游客流量分成四档,分别为“冷清型”“闲适型”“饱满型”和“拥堵型”。依据游客量的多少,启动鼓励引导、适度管理、Ⅲ级响应、Ⅱ级响应和Ⅰ级响应等不同级别的调控措施。

十余年来,西湖在遗产保护和传播等方面还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实现弘扬中华文化、讲好杭州故事、推动文明互学互鉴的目标。

从还湖于民到美美与共

让世界共享西湖独特韵味

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一直按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这九字方针,悉心呵护西湖这颗明珠。做出了“六个不”的承诺,包括“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

作为杭州的城市名片,西湖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何服务好游客,同样至关重要。

在柳浪闻莺的西湖志愿者微笑亭,每次遇到前来问路、求助的游客,身穿红马甲的戴椿年总是笑脸相迎、耐心解答。

戴椿年今年71岁,退休后就投身于西湖边的志愿服务工作,曾荣获杭州市功勋志愿者称号。

“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西湖很有感情,希望外地的游客看见它永远是干净美丽的样子。”戴椿年说。

西湖志愿者微笑亭,全年365天开放,戴椿年每次都会比规定时间早一个小时到岗,这是他做志愿者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目前,西湖志愿者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其中像戴椿年这样的退休人员占60%左右。他们在西湖边风吹日晒,不取报酬,他们对西湖有一份特殊的热爱,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各类贴心的服务。夏天的微笑亭里,还准备了凉茶、爱心伞、小药箱、冷饮等等,温馨的志愿服务,让游客们感到宾至如归。

这是属于杭州西湖的温情,也展现了杭州的城市温度:从景区长椅间保持一定间距,到西湖边公共厕所全部24小时免费开放。细微之处,尽显为民情怀。

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西湖向世界展示独特韵味的同时,市民游客也在共享杭州这座“山水城市”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