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从泛浑发黄到清波荡漾
西湖“水下森林”筑起生态屏障
西湖手划船船工吴光华,已经当了30多年“船老大”。经常有坐船的游客问他,西湖的水为什么这么清?
1990年,他从绍兴来到西湖边当起了船工。他说:“那时候,夏天只要一到高温天,西湖里的水是泛浑发黄的。”
变化从2003年开始。吴光华说,西湖水肉眼可见一年比一年更清澈了。“现在,我们船工在岸边等客人的时候,一眼望过去,湖水始终是清的,金沙港、茅家埠、乌龟潭一带,一片片水草在湖底看得清清楚楚。”
今年以来,以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景点串联的西湖游船线路持续火爆,成了网红游线。“以前没人知道,现在一天载着客人最多要划进来6趟。”吴光华说。
如果说李泌、白居易、苏东坡等历任杭州地方长官留下了疏浚治理西湖的政绩,是为美丽奇迹埋下的伏笔,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申遗”,无疑是让西湖之美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主任丁高峰介绍,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中,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也全面启动。新增了两个预处理厂,在“开泵引水”到“注入西湖”工序间,增加了絮凝、沉淀等数道处理工序。不仅让注入西湖的钱塘江原水透明度达到120厘米以上,且引水工作不再“看天吃饭”。
此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还在西湖的西面和南面设置了6个进水口,在东面、北面、西北面设置了9个出水口,并配套沉管,将优质进水引入湖里的各角落,加强湖水内部流动性。
水质改善了,最能让大家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莫过于被誉为“水下森林”的沉水植物。
今年49岁的孙坚,是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风景园林科科长,西湖水草的负责人。他从2010年初开始,负责监管在茅家埠、乌龟潭水域试种沉水植物。
在西湖湖底种水草并非易事。孙坚说:“西湖是‘香灰土’底质,原本沉水植物就很少,但我们不能把水抽干或者围起来作业,只能在‘最小干预’的基础上慢慢摸索。”
通过多年努力,越来越多的沉水植物成功栽种在西里湖、小南湖、北里湖等区域。高颜值的“水下森林”不仅能固化湖底淤泥,还能吸收西湖的富养元素,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溶氧量,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西湖也正逐渐从藻型湖泊向更健康的草型湖泊转换。
西湖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丁高峰说:“在西湖治理上,我们已经实现从环境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将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优化组合,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它们在大自然的规律下演化,恢复健康天然的生态系统,这是西湖生态修复的‘秘诀’。”
泛舟西湖,涟漪荡漾,清澈的湖水推出层层清波,倒映着松屏翠掩、花红柳绿,让人心旷神怡。
从秀丽山水到文化传承
展示西湖自然与人文之美
西湖的美,美在湖山秀丽,也美在人文厚重。它的自然与人文之美需要有一个“窗口”来集中展示,杭州西湖博物馆应运而生。
曾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的卓军,参与筹建了杭州西湖博物馆,负责展陈工作。
他回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这十年,也是杭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向纵深推进,西湖景区内一大批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西湖博物馆的筹建最为艰辛。”卓军说,“当时馆址还是一块空地,一年多时间要建成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国内第一座湖泊专题类博物馆谈何容易。”
“从组织编制陈列大纲、确定方案、设计施工到全方位征集文物展品和相关资料都层层把关。”博物馆开放前的最后几天,所有施工人员及布展人员日夜守在现场,才确保了博物馆如期对外开放。
令人欣慰的是,杭州西湖博物馆尽管筹建时间很短,但很有特色和品质,不仅建筑半隐于地下,与环境融为一体,而且展陈内容和形式也很有看头,实现了“鱼和熊掌,二者可以得兼”。
今天的西湖博物馆内,有一个巨大的西湖全景沙盘模型,立体展现了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可以让参观者快速准确地形成自己心中的“西湖印象”。
山环湖,湖映山。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看来,西湖作为一个文化湖泊,文化和审美一以贯之地融合。
西湖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清乾隆西湖行宫图》,以鸟瞰形式描绘了乾隆南巡时驻跸的西湖行宫及游览的各景点,并标注了行宫与各景点的具体方位和距离。
“就是这幅图在西湖‘申遗’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潘沧桑说,“图上描绘了城湖格局,其中的景点和位置标示与现在的西湖景观能够一一对应,实证了西湖至少200多年来都保持着原真的格局,体现了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时把西湖博物馆作为第一站,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考证此图。”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