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宇村引进荷花种植,探索出“藕鳖套养”新模式。

一位新宇村村民在打捞莲田浮萍,“低密度养鸭”解决了莲田浮萍的影响,产出的蛋和鸭质量高,又为果莲产业的增收做出了贡献。

新宇村的“有风小屋”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打卡点

盛夏,两名游客在新宇村的千亩荷塘赏荷。



(上接01版)
从黑鱼养殖到荷叶田田
生态与效益“双赢”
站在千亩荷塘旁的荫凉处,风从身边掠过,鼻息间阵阵荷香涌动。新宇村党总支书记奚如良望着眼前的美好光景,感叹道:“谁能想到20年前这里的水还散发着腥臭味,塘里也是淤泥沉积,20年后竟成了飘香千里的荷花池。”
时间倒回20年前,新宇村还是当时有名的鱼鳖水产养殖之乡。2002年,运河街道整个黑鱼养殖的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华东地区前列。新宇村也被确定为国家级万亩中华鳖标准化养殖基地。“在高峰期,我们有137户农户直接从事黑鱼养殖和甲鱼养殖,水产养殖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711元。”奚如良介绍。
黑鱼养殖给村子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也牺牲了环境。黑鱼是肉食性鱼类,其残饵和排出的尾水都具有严重污染性。此外,新宇村紧靠着京杭大运河,其养殖废水直排运河对水系生态健康也产生了威胁,转型迫在眉睫。
习近平同志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如同引路航标,给新宇村指明了方向:积极探寻“高效”与“生态”两条腿走路的法子。
但是,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村里提出要关停黑鱼塘,保护环境,将鱼塘都改为荷塘,发展莲藕产业。这一想法,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大家觉得改为荷塘,种植莲蓬究竟能带来多少收益,心里没底。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详细地为村民们解释关停鱼塘后的好处以及后续各项举措。同时,村干部还带头关停了自家的鱼塘。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2015年, 新宇村终于全面关停了“两鱼养殖”产业,利用黑鱼塘底的淤泥养起了荷花。“2016年,我们引进了莲藕产业。进来以后,首先解决了我们生态的问题,告别养黑鱼时期的腥臭,良好的环境又回来了。2017年还在这里举行了全省的小微水体现场整治会。”
化淤泥为养料,荷花不仅将绿水还给了新宇村,也给村民们带来了“特别的惊喜”。
在李伯伯家庭农场,已经是爷爷辈的李国叙从荷花池深处,抓起一只近1公斤重的甲鱼,扔进池边的塑料桶里。这是当地探索的“藕鳖套养”立体循环养殖模式。“甲鱼养殖在荷花池里品质好,单价直线上升,现在的价格是原先的10倍。”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够实现增收,新宇村推行的养殖模式真正实现了双赢。
据了解,原先养黑鱼的每亩利润大概在3000-10000元,现在用套养模式,不仅可以卖生态甲鱼,每年夏天还可以卖莲藕、莲蓬,一年每亩利润可以达到12000-15000元。
整合资源
突破二次转型难题
新兴业态让村子“火出圈”
在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之后,“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千亩荷塘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打卡点。同时,也给村里带来了新“课题”,如何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2021年,乡村职业经理人方泳通过应聘来到新宇村。他看中了新宇村产业的发展空间,“当时这里是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如此广阔的天地肯定能大有作为。”
通过整合乡村资源、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的特点,方泳开设了“红领线上直播间”,帮助新宇村的稻米和莲产业链做好产品分销,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上架“城市餐桌”;通过与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将人才资源引入乡村振兴发展;通过招商招引,积极寻找创业公司等落地新宇村,拓宽产业边界……新业态的发展壮大,以“一传十、十传百”的联动效应
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独具优势的田野风光、丰盈肥沃的创业土壤,留住了不少具有“慧眼”的“农创客”,“95后”彭嘉祺,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土生土长的临平人,之前是搞摄影的,近些年返乡创业。机缘巧合之下,来到新宇村,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从摄影的角度来说,从这里看过去,天、房屋、运河等元素组合起来是非常好的构图,所以就想着在这里开一家咖啡店也不错。”将咖啡店与新宇村的乡野特色融合,彭嘉祺打造了独树一帜的品牌——“麦田咖啡·有风小屋”。
小屋坐落在一片稻田之间,白墙、灰瓦以及大面积的原木色,远远望去,与田野浑然一体,在简洁宁静中融入了朴素的美,好似它原本就应该长在此处。
今年“五一”,“有风小屋”正式上线,假期五天营业额达30多万元。“平常周末的人流量大概有三五百人,热门节假日会有近1500人过来玩,咖啡的平均消耗量也可以达到平均一天100杯左右,比在市区的店生意好。”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