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多名游客下海被咬伤

全网刷屏的“不明生物” 可能是小鲨鱼、鲷鱼、梭鱼、海鳗?

2023-08-18

记者 董吕平 韩晓娟

8月16日,广西北海,多名游客在侨港浴场下海时被不明生物咬伤,现场画面显示多名游客腿部或脚部被咬,鲜血淋淋。海边广播不断提醒:海里突发不明物种伤人事件,为了您的安全,请所有游客立即上岸。

17日,侨港小镇发布通告称:有游客被不明鱼类咬伤,具体原因正在全力调查中。为了确保游客人身安全,现暂停侨港浴场的一切涉水活动。

侨港海滩毗邻“天下第一滩”——北海银滩,滩面宽广绵延,平均坡度约为0.05,沙型细腻柔软,海水温和洁净,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

第一个被咬伤的游客: 感觉像很凶的鱼 当晚缝了20多针

小培告诉橙柿互动,她的朋友是第一个被咬的。

小培和朋友从四川来北海旅游,16日是第二次出门,下午5点多来到海滩边,打算下海玩。

当时小培和朋友一起下海,她身高1米62,朋友1米78,他们游泳的区域水并不算很深,“水只到我胸口位置,我游了一会就提前上岸了,朋友继续游。”

之后,小培朋友腿部感觉被咬,一阵剧痛,上岸后发现在流血。“感觉是鱼类,很凶的鱼。”

“我朋友被120接走后,我就在附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又有两个人也连续被咬了。”

后来小培才知道,海滩还有其他人被咬,包括一个11岁的孩子。

小培说,朋友伤口长度三四厘米之间,当晚缝了20多针,打了破伤风蛋白。

在北海市人民医院银滩院区,小培看到很多被咬伤的游客,有十多个。她说朋友的伤势只能算中等偏上,“有的人伤得很深”。

“朋友被咬之前几分钟,我刚好提前上岸了,现在想想都害怕。”

小培说,在医院花了几百块钱,当地已经留了他们的联系方式,朋友身上有伤,他们打算提前回四川继续治疗。

另一位被咬伤孩子的家长发帖说,孩子当时在浅水区,趴着玩的,只有小腿那么深的地方,也被咬了。

“我在医院看到了很多伤者,估计有十来个。”

当地居民:

以前有游客被水母蜇过

这片海域一直很安全

当地一位居民告诉橙柿互动,“这种咬人的鱼绝对不是我们这边海域的,不知道从哪个地方游过来的,我们这边海域以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东西”。

“出事这片海域,我经常去游泳,游了十来年,从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我们这里的海域非常安全,没有设置过拦鲨网,北海这边也不可能出现鲨鱼,之前游客受伤,大多是被水母蜇的。我觉得这种会咬人的生物,也不应该在浅海出现……

“那天我们这里刚好开海(开放捕鱼),咬伤人的到底是什么不太清楚,等官方的调查吧。”

海洋专家:

很难通过牙印精准判断

小鲨鱼、鲷鱼、梭鱼都有可能

昨天,橙柿互动记者将游客被咬伤的照片发给浙江省海洋二所一位专家和浙江动物学会一位专家。

海洋二所专家看到图片后,对咬伤人的生物进行了推测,依据(1)北海有哪些会伤人的鱼类;(2)伤人鱼类的牙齿是什么形状;(3)以往有哪些近海浅滩鱼类伤人的记录。

经初步判断,尖锐的牙印有可能是小鲨鱼,扁平牙印很可能是海鲷类,海鲷有类似门牙类的上牙,用于咬碎贝类外壳。

这些伤口除了咬伤,还可能有划伤痕迹,比如海鲷类尖锐的背鳍。鲨鱼之类也有可能,进入较浅海域如果人员密集,环境嘈杂,鲨鱼很可能出现应激反应,出现咬人或者划伤人的情况。

另一位专家看到照片说,硬骨鱼一般没有牙齿,除了鲨鱼,如果是被鱼类咬伤,很可能是幼鲨。不过照片中有些小伤痕,像是被硬物刺伤,如果是幼鲨,则无法解释周边的刺伤。

被刺伤也有可能是类似于黑鲷和大眼鲷的鲷科鱼类,它们背部的鳍棘很硬,周围密密麻麻的人,有硬棘的鲷受到惊吓可能乱游,刺到人类。此前浙江舟山也发生过类似案例。

这位专家说,海里环境很复杂,如果没有拍到鱼类图片,很难讲清楚或猜测到底是什么。“应该不是海蛇,因为海蛇一般是毒蛇。”

有网友说,浅海区怎么会有鲨鱼?也有部分网友说,咬伤人的可能是梭鱼。

专家表示,很难通过牙印精准判断。

“推测也是要有依据的,单单从咬痕上难以有更多推测。”对于为何有这么多人被咬伤,专家表示,还有一种可能,当时是被鱼群攻击。

参与调查事件的北部湾大学教授级高工白丽蓉说,因未拍到现场咬人鱼类照片,有关部门正准备在浴场搜捕,目前对于该鱼类别调查进展缓慢,只能通过已有资料如伤口图片等先进行研究。

宁波海洋研究院工程师方增冰分析认为,咬伤游客的鱼类可能是鳗鲡类、鲀类,领地意识很强,牙齿锋利,具有一定攻击性。

方增冰说,根据现场视频和伤口情况来看,咬伤游客的像某些底栖类肉食性的鱼类。它们主要生活在岩礁、砾石底质为主的海域,领地意识很强,可能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到它们的生活,所以具有一定攻击性。从伤口形状来看,这一生物牙齿锋利,会造成大面积创伤。所以我个人判断,咬伤游客的海洋生物像是鳗鲡类的鱼类,比如海鳝、海鳗,也有可能是鳞鲀类、东方鲀类的鱼类。

哪些海洋生物可能带来危险? 在海边游玩需要注意什么?

宁波海洋研究院工程师方增冰说,我国近海大部分地点是比较安全的。但是从具体分类来讲,一些爬行类生物,如海蛇是带有毒性的。部分鱼类,如俗称“狮子鱼”的蓑鲉是有毒性的,魟尾巴上的尾刺是有毒性的。还有一些常见鱼类,如褐篮子鱼(俗称泥猛鱼),它的背鳍是有毒性的。另外,刺胞动物如水母、海葵等,它们的“触手”会分泌毒素。还有一些软体动物也是有毒的,例如芋螺(又称鸡心螺)。

这些海洋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如果人类触碰或是侵扰它们的领地,它们会对人类发起攻击。很多有毒的海洋生物长相特殊,或自带警戒色,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当注意,不要食用,也不要去惊扰它们的生活领地。

大家在海边游玩,首先要注意潮汐的变化。退潮的时候可以去海边游玩,涨潮的时候需要尽快返回安全地点。陌生海域、海底等情况不熟悉的地方尽量不要去。

穿戴方面。在海区下水的时候,可以选择穿着包裹面积较多的泳衣。否则很有可能会被水母蜇伤,导致身体出现红肿、红印。另外,海边的岩礁上可能会长很多的藻类,会让岩石变得非常光滑。因此在岩礁上蹦跳、穿拖鞋行走是不可取的。

被海洋生物咬伤或蜇伤,第一时间如何处理?

方增冰说,水母蜇伤在海边较为常见。千万不要用淡水或酒精清洗擦拭,以免刺激刺丝囊进一步释放毒素,加重伤情。应迅速用干毛巾或衣服沿着一个方向擦拭。另外,如果被咬伤或蜇伤的伤口面较大,或被腐败的虾、蟹类划伤,建议及时就医,并说明受伤地点(海域)和受伤原因。因为海水中有些细菌毒性较强,如海洋弧菌等。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