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掉进座椅缝隙受挤压冒烟

东航拉萨飞上海航班紧急备降武汉

2023-08-16

记者 杨丽

近日,东航拉萨飞往上海的航班,因乘客充电宝冒烟而紧急备降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网上热传的视频画面中,几名乘务员正在座椅前打着手电筒寻找。航班乘客称,“强烈建议头等舱的座椅不要留缝隙,否则手机或者充电宝掉进去,乘客一调节座椅,手机或充电宝受到挤压容易失火。”

东航MU6958原计划8月13日14时25分从拉萨贡嘎机场出发,18时40分抵达上海。

东航官方客服回应记者采访称:备降系因乘客充电宝掉进座椅缝隙中受到挤压冒烟,并非飞机自身有任何问题,最终也实现了安全备降,受影响的乘客已经安排到其他航班离开武汉。

航班旅客充电宝出事发生过多起。

2019年,东航MU2809南京至厦门航班,起飞后客舱出现明火,经证实客舱内有旅客充电宝自燃。网友发布的疑似现场照片上,飞机客舱内壁被熏黑一片,有明显烧蚀痕迹。

2018年2月25日,南航广州飞上海的CZ3539次航班在登机时,一名已登机旅客携带的行李在行李架内冒烟并出现明火,经查系充电宝冒烟着火。

日常生活中,充电宝爆燃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今年5月底,北京地铁7号线上,一名乘客挎包内的充电宝突然发生爆燃,大量浓烟瞬间充斥了整个车厢,所幸因工作人员处置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同月,江苏张家港一个停车场,一辆汽车内的充电宝发生爆燃,中控台损毁严重,前挡风玻璃有炸裂痕迹。现场目击者说,车内先是冒出大量浓烟,紧接着传出轻微爆炸声。车主刘先生说,充电宝当时放在中控台上,太阳正好直射前挡风玻璃。

今年1月初,广西桂平一自建民房凌晨突发大火,屋内一家四口不幸死亡。经消防部门初步调查,起火原因为移动电源发生短路引起火灾,现场勘验发现,该移动电源疑似伪劣产品。

国家抽检结果:35%充电宝不合格

今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售移动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在抽查检验的9个省(市)95家企业生产的99批次产品中,有35批次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35.4%。抽查产品中超过三分之一不合格。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过充电检测不合格

充电宝充满电一般需要几小时甚至更长,如果忘记拔电源,还可能出现整天整夜充电的情况,这种情况叫过充电。本次国家监督抽查发现,5批次移动电源过充电检测不合格。检测工程师介绍,长时间充电要求内部电芯质量必须足够可靠,即便在过充时电路受损,也不应存在起火、爆炸等风险。

二、跌落检测不合格

自由跌落试验是检测移动电源外壳质量的重要安全指标。工程师从高度为一米的试验台,对移动电源每个侧面都做中东检测。试验中有的样品外壳开裂,内部电芯发生漏液,不符合国标要求。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工程师贺晓鹏说,部分样品跌落产生外壳脱落破损、电芯漏液、点焊脱落后电源正负极桥接从而造成短路,可能有起火爆炸风险。

三、虚标容量

移动电源一般都标有“额定容量”,此次抽检的99批次产品中,有20批次常温下的有效输出容量不合格,不合格率20.2%,是抽查中不合格产品最多的项目之一。

检测专家提醒:1.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避免使用劣质充电器给充电宝充电。2.避免将移动电源产品放在高温环境下。3.避免长时间给移动电源充电。

哪些充电宝

不能带上飞机?

昨天橙柿互动记者咨询了萧山机场安检。工作人员说,安检时会查看移动电源等的标识。根据规定,标识表明为100毫安时(mAh),换算即为2万毫安(mA)容量的移动电源设备可以携带,但还要同时满足不能超过160瓦时(Wh)。

瓦时和毫安时有个换算公式,瓦时=毫安时/1000×电压,毫安时=瓦时/电压×1000。如果是1万毫安的移动电源,标准电压是1.8V,即:10000×1.8÷1000=18Wh;如果是2万毫安锂电池,一般是3.7电压,最大5V,以3.7V计,2万×3.7÷1000=74Wh。

实际工作中,如果外观标识磨损,“已经看不到容量等标识,也不能携带”,此外,超过符合标准范围(即超过100毫安时、160瓦时),还有三无产品(没有标识、没有品牌、没有厂家)也不能携带。

充电宝或者手机受到挤压,电池有可能起火。所以机场安检时,如果发现破损(比如破开一个洞)的充电宝,一般都不允许携带上飞机,如果裂开缝了,工作人员还会用保鲜膜之类的东西包好,并叮嘱不要在飞机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