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化收割现场


2021年富春街道金秋助农活动现场


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落户富阳区的中国水稻研究所,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高产突破性水稻品种,研发绿色智能高效水稻技术,也让当地种粮大户享受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实惠。“除了在实验室研究技术,我们还要着力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士军说,研究所的“服务浙江办公室”正是针对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将稻作技术送进了千家万户。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中心高产生理与机械化栽培课题组的王亚梁博士,已为朱杰提供公益育苗服务2年有余。今年,研究所在党建共建活动中,为春华村送上了优质新品种“华浙优261”。朱杰的100亩“人才田”里就种着这一品种的水稻,目前长势喜人。“前阵子,王博士还提醒我注意除虫除草,我专门拍了照片发过去向他请教。”朱杰说,他还和许多市里的农业科技专家成了朋友,“到了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等关键节点,这些老朋友就会来田里转一转。我们就在田里‘上课’,而‘成绩单’也在田里。”
科技的助力让春华村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有了新的盼头。“希望天气给力,‘人才田’能早点收割,让我们尝尝优质稻米的香味。”望着青云畈,傅致良说,“我们商量过了,如果新品种稻米口感好,就想办法注册商标,打造生态稻米品牌。”
强助力就是“永动机”
杭州乡村振兴新政
田头持续发力
多年来,杭州一手抓政策惠农,一手抓科技兴农,鼓励和帮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富阳青云畈只是“示范田”之一。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工作上,杭州始终在寻求最优路径、最好模式,从细微处服务粮食生产,用两只“手”端稳全市人民的饭碗。
以主粮水稻新品种选育为例,杭州一直在路上。2011年,杭州全市90%的水稻品种和种源还需依赖“外援”。为此,杭州提出“种子要抓在自己手上”,派出多路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求科研合作的最佳方案。2013年,杭州提出了“利用科企合作,为杭州储备一批科研人员,对标优质种子,差异化培育属于杭州的新品种种子”的目标,谋划成立一家杭州保供粮食种子的企业并着手研发属于杭州的种子。十年磨一剑,截至目前,6个杭州智造各具特色的“浙杭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新品种填补了我市空白,其中“浙杭优220”获得“2022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推荐品种”,“浙杭优210”通过了国家审定,去年实现量产10万公斤。
比如4年前杭州种业集团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引进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旱优73”,在旱种旱管模式下,该品种可节约灌溉水50%以上、节肥三分之一、减少使用农药2至3次。新品种的引进,让水土更易流失的杭州丘陵地带飘起了稻香,破解了新垦复垦耕地和山垅田的水稻种植难题,为“山地变粮仓”树立了“杭州样板”。“杭州越往西,丘陵地貌就越明显。”杭州种业集团总农艺师葛常青说,“要在杭州市‘八山半水分半田’里解决好粮食总量与土地资源的矛盾,离不开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建德市杨村桥镇种粮大户许潮林的山地梯田内种植的就是“旱优73”。7月初,连日高温使得粮田出现严重龟裂,恰逢灌溉水源正在养护,许潮林心急如焚地向杭州种业集团求助,第二天,该集团技术团队赶到田里查看、评估后发现,因采用全生物降解膜覆盖直播技术,提高了田间的保墒能力,水稻生长尚属正常,但已处于缺水的临界,团队随即与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杨村桥镇政府沟通,及时为许潮林的粮田接通应急水源,田间的局面进一步稳定。“关键还是这批稻子耐旱性好、覆膜技术好啊!”许潮林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杭州近年来也在持续发力。比如临安区於潜镇光明农场,700多亩水稻田原本无序分散给30余家农户耕作,农民作业难,亩产也欠佳。2017年,光明村开始从村民手中流转零散土地,在几年间将不少退化竹林改良为肥沃水田。去年,当地与杭州耕织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投资3500万元
建设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加强串联研发、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等粮油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全流程供应链条。同时,光明农场还联合临安区农业农村局和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打造了杭州市首个设施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一系列举措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数智化的水稻种植,光明农场的平均亩产从400公斤提升至750公斤,使光明村集体收入增至2016年的102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杭州积极响应精心谋划。7月24日,杭州市出台了《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二十三条》,不仅提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大田种出效益”,还对“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作出了具体部署。8月20日,这些支持政策将正式施行,为全面深化“千万工程”,高水平推进杭州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提供新的助力和保障。
杭州的田间地头也传来了好消息——今年7月,杭州夏粮播种面积增加约8万亩,增幅居全省首位。一幅“春华秋实”的美好图卷正徐徐展开……
北高峰观察
力从地起
劲发“六合”
谢俊
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则必先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这种富民强国之力来自哪里?就从农民脚下的土地来。
富阳青云畈的千亩粮田就像一面透镜,透射的是杭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提升方面的持续努力。从近20年田间的深刻变化不难看出,杭州一直沿着六个“合”的路径下苦功、使巧劲——
地方策略与国家战略相合,深刻认识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意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一切行动的根本指引;
土地治理整合与规模种植需求相合,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现代化、机械化、数智化生产方式的应用;
政策优化方向与粮食生产实际相合,关注田间地头的真实动态,有据有节有效地补齐短板、强化保障;
科技创新应用与本地基本特点相合,针对性地解决因地理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先天不足”,为粮食的保量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扶持力度与美好生活向往相合,税费减负与补贴加码有机结合,种粮能挣钱,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农业生产服务与相关产业发展相合,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护航粮食种植的同时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守住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须久久为功。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笃行不怠者,终能获丰收于广袤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