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米 这是亚洲最高树

2023-08-14

科考队员、厦门大学老师郑达雄(左)攀上Ⅱ号树,科考队员、攀树教练刘团玺(右)攀上Ⅰ号树。

藏南柏木Ⅰ号树等身照

6月7日到6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组成的中国巨树科考队,走进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等地,顺利完成了藏南柏木巨树群落的综合科考。

本次调查发现此片巨树群落有丰富的高度层级:80米以上巨树不完全统计为260棵以上,90米巨树为25棵,按照活体高度计算100米级巨树1棵即藏南柏木Ⅰ号,活体高度为101.2米,其次是藏南柏木Ⅱ号,活体高度为99.5米。8月13日,科考队发布了这2棵巨树的等身照和相关数据。专家通过树木的胸径与年轮的比值推断,藏南柏木Ⅰ号年龄约为1450岁,胸径是296厘米,藏南柏木Ⅱ号年龄约为1400岁,胸径是288厘米。

除了测量巨树的高度和胸径外,科考队还对巨树的树冠层进行了详细调查。他们发现,在50米及以上的高度,巨树的附生植物越来越丰富且密集,直至树梢顶部。附生植物是一种不依赖土壤生长的植物,它们利用巨树的枝干作为支撑,从空气和雨水中获取水分和养分。它们不会对巨树造成伤害,反而增加了巨树的美观和生命力。科考队在Ⅱ号巨树的树冠层中共发现了46种附生植物,其中兰花就有6种以上,包括盆距兰属和石豆兰属疑似新种。除了植物外,巨树的树冠层还是许多动物的家园。科考队发现了树冠层活动的赤红山椒鸟、红翅鵙鹛等鸟类,以及麦彩臂金龟等十数种昆虫。这些动物与巨树和谐共生,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牵头的联合调查队使用激光雷达技术,在波密县通麦发现并测得了一棵高达102.3米的西藏柏木,刷新了亚洲最高树纪录。为了调查巨树群落的分布情况,6月中国巨树科考队走进波密易贡乡及其周边面积15公顷的原始森林区域,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群落本底调查。科学家攀树抵达树冠层,系统完成了两棵巨树的树冠层科考,采集了巨树群落植物标本及种质资源。

科考队员介绍,此前测量为102.3米的西藏柏木,经现场采集进行形态和文献对比,鉴定为藏南柏木,其历史高度(包含主干枯枝)为102.3米,相当于36层楼高。活体高度(从树干基部至存活枝顶部)为101.2米;按目前已有的测量记录,其活体高度101.2米依然为亚洲最高树。

藏南柏木目前已知仅生存于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易贡藏布河谷部分区域,是中国特有植物。科考队员发现,基于以藏南柏木为核心的波密巨树群落,结合此前在西藏墨脱县发现的不丹松巨树群落、察隅县发现的黄果冷杉巨树群落、云南贡山县巨树群落,从藏东南地区延伸到滇西北横断山区,是一个世界级的巨树分布中心。

什么是巨树等身照?

巨树是雨林的生物标志之一,植物学家一般把70米以上的树称为巨树。树的极限高度取决于两个条件:树干的机械强度和水分能够被树的蒸腾作用送达的高度,所以,巨树也有“止境”。世界上超过80米的那些巨树,无一例外都生活在降雨量大、水汽充足、气候相对温和的区域。

巨树等身照是排除近大远小的透视干扰,把不能移动的巨树相对清晰真实带到观众眼前,以实现人物与巨树等比例的对比及体验。在2019年之前这种拍摄往往需要半月甚至一个月时间,随着无人机技术不断提升,尝试以无人机垂直升降环拍,再加后期数百张照片合成处理,解决了这一难题。此次综合科考平均每棵巨树拍摄1500张到1700张的素材,完成了藏南柏木(Ⅰ号、Ⅱ号)的等身照拍摄,其中Ⅱ号树的拍摄精度超过55亿像素。

据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