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百姓的运河:
似曾相识燕归来
据统计,大运河流域居住着中国近八分之一的人口。有专家指出,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当中,中国大运河以其时间跨度之长、辐射面积之广、牵涉人口之多,居于独一无二地位。
大运河杭州段,更是在地理格局上,自北向南串联起了杭州最“经典”的城市中心——仅北起石祥路南至武林门码头段,长约7.3千米,范围4.1平方千米内,就包含两岸开放式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群落和工业遗存等组成的线性水陆空间。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登上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从拱宸桥到艮山门码头,行船中,他仔细询问运河保护和建设的情况。习近平叮嘱,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游客”寓于人民,人民关乎民生。
从小居住在桥西直街的单跃钢,人生中大部分的时光都与运河联系在一起,货轮经过家门口时的汽笛声,组成了难忘的童年回忆。可是随着年龄渐长,单跃钢也慢慢感受到居住环境的逼仄。
“到了成婚的年纪,我们这里还是棚户区,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没有独立的空间。周边都是工业厂房,让人无法忍受。”
历史上的“十里银湖墅”,成了原住民渴望逃离的故土。
2002年初,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拉开帷幕。城市保留修缮了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大兜路等历史街区中富有水乡特色的古居,同时改善居民生活配套设施,重现运河人家依水而居的生活状态,重塑特色城市滨水风貌景观,惠及沿岸居民200多万人。
如今的桥西直街已经是一处融合遗产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示范性历史文化街区,与边上的拱宸桥一道成为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景观。
2004年,杭州开通运河主干道水上观光巴士,4条线路的串联,让游客依水观城,让市民便捷通勤,再现了“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江南韵味。
杭州运河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在运河边长大,2010年返乡工作,成为了一名运河的建设者。“在我从小长大的地方为人民服务,我内心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
“我们尽量把公共空间让出来给老百姓,让沿街店铺减少商业化的味道,更多的是融合运河的市井文化,呈现一种烟火气和文化气息。”
事实证明,充分尊重运河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能让城市肌理与运河保护、文脉传承相得益彰。现在,在河畔的桥西直街,除了能感受到运河历史街区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外,还有方回春堂、天禄堂等国医国药馆以及杭帮菜、料理、咖啡馆、书画室、服饰店等新商业业态,不仅为街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的场所。“还河于民”真正成为了一幅可感、可看、可亲的画卷。
文化的运河: 从过去流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运河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河流、历史维度中的河流,更是一条文化之河。波光云影间,大运河孕育出了漕运文化、非遗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等。
这条河,守候着传统的回响。
盛夏时节,拱宸桥畔,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内各类体验活动精彩纷呈。
馆长陈刚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载体,也是读懂杭州城市文明记忆的鲜活读本,这里保留了桥西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完整性,同时创造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与工美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的“杭州模式”。
馆内的大师工作室,先后入驻了国家、省、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30余人,成为游客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工美馆还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打造数字博物馆,探索文旅融合,开发研学课程,打造博物馆形象IP,不断传承运河的时光“迹忆”。
这条河,见证着区域的新生。
“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元代诗人吴景奎的《过临平》,展现了一幅大运河畔的生动图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让临平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座商业重镇,桨声欸乃,仕宦商贾络绎不绝。
2021年,临平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开启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打造“承古开今、融汇创新”的中国大运河南源精彩段,讲好新时代的运河故事。“风帆如借便,明日到姑苏。”
这条河,还引领着国际的汇流。
2014年,一部名叫《遇见大运河》的舞剧随着申遗成功而诞生,艺术总监萧加说:“过去的千年,华夏子孙铸就了运河,今天的我们,要用文化挖掘一条运河。”
“运河文化当中能够推动现实社会发展最宝贵的就是创新精神,我们不仅要保护先人的东西,更要挖掘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经历三年创作,这部剧走过大运河沿岸的六省二市,并前往法国、德国、埃及等十大世界运河流经之处,至今已在全球巡演数百场。
“一位巴拿马当地的官员在当地看过我们的剧后,专程赶到杭州来看京杭大运河。”萧加说。借着《遇见大运河》这艘船,京杭大运河的水与世界上其他运河的水汇聚到了一起,成为一次历史的交汇,更是一次文化的贯通。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