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银梅在装配点工作

分水镇生产的亚运文具礼品


笔底春风:
五彩缤纷的共富画卷
时间的指针移到8月9日中午12点,凌晨3点出发时墨墨黑的天,此时艳阳高照。
桐庐分水,人元制笔厂内,朱德凡已经装好了50箱圆珠笔的配件,有笔尖、笔帽、弹簧……打算回程。
从桐庐分水到安徽宣城洪林镇,185公里,开车4个多小时,朱德凡说已经记不清开了多少趟。
这样的来回,朱德凡每隔四五天要重复一次。
朱德凡办的德勤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共有30名员工,专门为分水制笔企业提供组装服务,也为当地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增加收入。
“办这个装配点,初衷就是助力残疾人就业。”朱德凡原先是村干部,看到辖区内残疾人难就业,就在两地政府牵线下办起了这个装配点。起初员工以残疾人为主,后来老年人、待业在家的人加入了进来。
江顺珍是德勤劳务公司员工之一,她肢体二级残疾,做瓦匠的丈夫腰椎不好,一家三口收入拮据。进入装配点工作后,她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装配2000多支笔,每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
“装笔门槛低,利润也低,所以每个环节都要节省。”夏天来分水,朱德凡选择凌晨出发,就为了不用开空调省点油,连午饭也自带,在加油站微波炉里热一热就对付了。
今年61岁的汪银梅,也做了好多年的装配工作。前天下午,她正在分水镇武盛村村口的装配点里给笔杆装套子,差不多三秒钟装一个,动作熟练流畅。
这个活汪银梅已经干了20年。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丈夫桂志翔则是听力残疾,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一家四口日子过得十分不易。
“每年能有15000元的收入,像我们这样不能外出打工的,很珍惜家门口的工作,家里两个孩子上学也靠这份收入了。”
目前,分水镇依靠镇党委和制笔行业协会党委的统筹,在镇区及周边建设装配点318个,装配人员达到1863名,装配点还辐射到了安徽、江苏、江西等周边省市,有100多个。
据统计,分水制笔产业目前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5,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39%,可谓“小产业大富民”。
既要经济,也要美丽。分水镇通过制笔产业转型升级,以争创美丽城镇示范镇为目标,着力打造“妙笔小镇”。
2015年,“妙笔小镇”列入杭州市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小镇会客厅讲解员洪鹰告诉我们,小镇依托现有制笔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优势,着力发展以笔生产为主、现代商贸服务为辅的时尚笔业产业集群,打造集制笔、科创、电商、文创、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2016年,分水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如今分水镇早已打破单纯作为制笔加工地的概念,以产业促旅游,以旅游促产业,开设制笔工业旅游项目。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陆续入驻……
妙笔小镇的美丽蓝图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北高峰观察
散是满天星
聚成一团火
周涛
从校办厂里的竹笔杆,到“世界人均一支笔”,分水画出了一卷别样的图画。
块状经济一直是浙江经济的优势和特色,浙江由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块状经济的作用功不可没。市场经济发展初始,浙江大地冒出了五花八门的块状经济,但如何发挥浙江体制机制的优势、实现块状经济的升级,成为巨大的挑战。分水以一支笔造福万千人的共同富裕故事,提供了扎实的实践样本。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再到“优中做强”,最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早在2003年, “八八战略”就一锤定音、指明方向。
作为经营主体,众多的创业者因为在市场大海中求生的本能,而迸发出无穷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管理创新。经历一次次的自我革新,企业滋生出无穷的力量,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
而作为管理者——“市长”们则主动降下身段,变身为“店小二”,千方百计助力、服务企业。市场与“市长”的一拍即合,终于让分水这支“竹笔”真正变成了生花妙笔,画就了新时代里的富春山居图。
“散是满天星,聚成一团火。”浙江的块状经济正迸发出无限活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涂抹出一幅幅螺旋上升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