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万千气象——“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梅林美好生活

2023-07-03

(上接01版)

山川新风 青山不墨千秋画——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夏日梅林村,白鹭飞过青青原野。

沿着梅林大道,整齐有致的一栋栋洋房、别具特色的工厂、郁郁葱葱的稻田依次呈现,透着多年积淀的富庶之象。

然而,把时间线拉回到二十年前,当时的浙江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显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深入各地农村调研,一路同大家交流: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他语重心长地说:“浙江农民富,创业的人多,房子造得好,但浙江农村的污水、蝇虫、垃圾也多。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整治环境“脏乱差”成为“千万工程”的先手棋。

“千万工程”启动一个月后,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八八战略”,成为指引浙江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总方略。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事关百姓福祉、长远发展的必答题。绿色也成为梅林村打造“诗意田园”最动人的色彩。

梅林村先后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垃圾分类,建设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河道、美丽公路,提升村庄“绿色颜值”。“如今,我们的垃圾分类已实现数字化监测。对于异常投放情况会有工作人员实地查看,方便精准管理。”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说。

小桥流水,绿草蛙鸣。人在梅林走,就像画中游。村民魏来法至今难忘习近平同志到他家中拉家常,“梅林村是典型沙地平原村,由钱塘江改道后围涂而成。过去,这里被称为‘烂梅林’;如今,村里人住着排屋,院子里鲜花盛开。闲时,去梅林公园散散步,生活不比城市差。村里的变化,最终得益的是老百姓,取得的成果谁也搬不走,因此我们要百倍地珍惜和爱护。”

踏歌而来,逐绿而行。

二十年春华秋实,魏来法家中的客厅还特意保持着习近平同志来时的样子,时光就像凝固了一般,而村庄却呈现新的风华。

二十年试验摸索,“千万工程”这块试验田上,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一个村容整洁、规划有序的美丽乡村跃然眼前。

以业为基 满眼生机转化钧

——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融合发展新路,开启乡村振兴的“高光时刻”。

“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

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评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中指出:“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是核心。怎么转,转向哪里?

近年来,梅林村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推动“互联网+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招引现代农业和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建设数字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老旧厂房改造、村级可用空间招商、红色文旅研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租赁经济和物业服务经济,多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产业+乡村”共富新样板。

二十年梅林村嬗变,数据最有说服力:2022年,梅林村集体经济收入总计729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98%、518.8%,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村庄焕发新的生机。

像梅林村这样的美丽转身,在浙江俯拾即是,也收获了人民的拥护。“千万工程”被浙江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

“扳”下去的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变革重塑。两年前,梅林村依托“双碳大脑”启动光伏发电项目,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家中日常用电,富余的电量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村民缪文孝第一个报名,“现在,我家这屋顶已经开始帮我赚钱啦!上个月共发了451度电,除去自己家用,多余的电卖了120元钱。”他熟练地登录App展示“阳光收益”。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一张蓝图绘到底,20周年“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梅林村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融合发展新路,开启乡村振兴的“高光时刻”。

塑形铸魂 会当击水三千里

——村庄的精神密码、文化基因被激活,村民过上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梅林有了更深层次的美。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都是为了人民。习近平同志谈到“千万工程”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民本观点:“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内的各项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

梅林村有一条从南到北的村道,名叫源起路,寓意“千万工程”源起于此。而今,这条村道的东面,一个名为“美好生活中心”的建筑群拔地而起。美好生活中心占地19亩,内设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智慧健康服务站、无人超市等,是梅林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团队打造的一个未来乡村建设“窗口”,也是村民最爱打卡的地方。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紧扣‘共同富裕+数字乡村+低碳发展’三个关键,为村民打造一个精神文化共富的理想家园。梅林村全村629户农户,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都在美好生活中心的设计方案中。”梅林村第一书记孔高敏说,美好生活中心要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的美好生活。

如今,梅林村村民的生活处处充满现代感。在数字公交站,乘客可实时查看天气、车辆到站和公交路线等信息;扫描“沥小二”二维码,便可快速了解村庄概况,停车位、公共厕所在哪里,主要景点、特产有哪些;清晨早起,村里的三峡移民李正谷,喜欢在家门口的跑道走一走、跑一跑——跑多远、消耗多少卡路里,智能设备都会自动记录,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最受村民欢迎的大概要数智慧健康小站了。“以前我进趟城看个病,来回路上坐公交车就要3个小时;现在走路不用10分钟,就能在家门口看了。”村民李柏炎说起这,眼角笑出了褶子。“我们通过‘健康大脑’实时了解全村人健康状况指标。”村医陈约瑟说,梅林村户籍人口已全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专家远程会诊、慢性病管理等服务。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