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卖鱼桥小学四(8)班 陈奕涵
在姥姥家的北屋里有一台缝纫机,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家用机械化物件,据说比妈妈的年纪还要大。
缝纫机的机头藏在一个类似课桌的木质架子里。使用时,要把插销打开,像变魔术一般,把机头从“肚子”里翻上来。机身是黑色的,上面有两大朵颜色艳丽的牡丹花,横梁上有几个非常显眼的大字“青岛缝纫机厂”“工农牌”。妈妈说,小时候缝纫机可是她眼里的“高科技”。姥姥做衣服时,妈妈喜欢蹲在一旁看姥姥怎样上线,怎样转轮,怎样踩踏板。缝纫机机身像一个矮墩墩的拱门,左侧是穿针走线的,线穿好,用压脚将布料压住,右手侧有一个圆形的大转轮,启动时双脚踩踏板,右手转一下轮子,左手轻轻扶牢布料,缝纫机就“哒哒哒”地开始工作了。
姥姥会做衣服,邻居家姐姐出嫁的红棉袄、妈妈冬日的棉衣、姥爷的鞋垫……都是出自这台缝纫机。姥姥还给妈妈缝过小沙包。先把三个边缝紧了,然后妈妈就从米缸里捞起一大勺米往里灌,直到小包变得鼓鼓的,姥姥才用缝纫机把最后一个边缝合。这个小沙包则成了妈妈和小伙伴们童年欢乐的玩具。
现在姥姥年纪大了,眼睛有点老花,不能再用这台缝纫机做衣服了。而且现在商场到处可见,网上购物也很方便,不需要再自己缝制了。可是姥姥依然很珍爱这台缝纫机,她把木架子擦得一尘不染,然后用一块绣着仙鹤的花边布盖好。有一次收古董的人说要买走,姥姥没舍得卖,我想也许是因为缝纫机的“哒哒哒”声保留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吧。
指导老师徐旭华:
每一个老物件总藏着一段故事,或感动你我,或耐人寻味。小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再一次把姥姥家中的老式缝纫机呈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妈妈对童年的回忆,还是小作者亲身的感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缝纫机的深厚情感。这是一台承载着时光记忆和美好情感的缝纫机!
本版主持 骆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