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轻风细雨寄思念。
每到清明节期间,都市快报都会推出清明追思服务。今年,大家仍然可以通过“橙柿互动”App平台,通过“清明寄思念”追忆故人。
对于故人,也许你有种种遗憾意难平,也许有很多情感想一诉衷肠,你都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来追忆。每一段记录思念的文字,我们都会仔细阅读。感人的作品,我们也会刊登。
你可以扫描二维码,下载橙柿互动客户端,点击首页的“清明寄思念”栏目,就可以发帖写下你对故人的哀思了。
记者 吴艳君
难忘兄妹情 追思人 寒武纪
哥哥永苹,属相是1968年的猴;姐姐美雅,属相是1969年的鸡。哥哥姐姐其实是堂哥堂姐,小时候两家只隔了一堵墙,所以关系跟亲兄妹一样。
小时候,父母工作比较忙,我们这些小的就是哥哥姐姐的小尾巴。记得那年《少林寺》刚上映,我大概六七岁,有一天,姐姐背我去笕桥电影院看电影。雨后的碎石路坑坑洼洼,姐姐用拿着长柄雨伞的双手托着我的屁股,深一脚浅一脚,走了20多分钟的路到枸桔弄公交站,再坐5路车到笕桥电影院。
后来,姐姐恋爱、结婚、怀孕、生宝宝。可惜,外甥刚满月,姐姐查出癌症。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她,姐姐睡着了,姐夫趴在床头也睡着了。姐姐看上去很是清瘦,呼吸似乎也很吃力,肚子一鼓一瘪,我站在门口难过得直掉泪。
外甥一周岁那年,姐姐走了,每每想到这些,都觉得太过遗憾。
哥哥年轻的时候,真的是很帅很帅,特别是眼睛,炯炯有神,村里人很直白地叫他“大眼”。哥哥脑子很灵光,初中毕业后,看到我妈在做裁缝,也跟着学起来,还帮我妈打打下手。后来,哥哥成了村里第一批买车的人,开起出租车,那时候杭州的出租车还是红色夏利。再后来,哥哥看到“新商机”,开起了镇上第一家音像店。那个年头,音像店生意好得不得了,哥哥也成了村里的有钱人。
可惜没过多久,哥哥也查出癌症。杭城大小医院走遍了,中西名医看遍了,都不怎么见好。我陪着哥哥去过几次医院,那时哥哥的病已经到晚期,头发也快掉光,全身瘦骨嶙峋,看着他一米八的个子蜷缩在医院走廊上,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从肝肿大到肝腹水再到肝硬化,也就短短三年时间,2008年夏天,哥哥也走了。
一晃,哥哥姐姐离开我们好些个年头了。说来也凑巧,本来姐姐外嫁后,骨灰不在我们村,后来撤村建居,姐姐村和我们村一起买下一片山头,开辟了公墓。于是,哥哥姐姐的坟迁到了同一座山,相隔仅十来步远。
哥哥姐姐从小一起长大,脾性相投,也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吧,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再续兄妹情。
父亲,您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 追思人 郭坤
时光飞逝,转眼间父亲已经走了15个年头,每当我抬头仰望天空,总感觉父亲在天上正亲切地看着我们,也看着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我的父亲(1948-2008)是一位善良、朴实、耿直的农民。他思想前卫、勤劳智慧、教子有方,我们兄妹五个全部走出了农村,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这都离不开父亲的养育之恩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原先我们家是村里第一穷。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9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因为家里穷,父亲只读了三年书,没有钱交学费,买不起书和笔,只能和同桌共用一本书。但是就这样的文化,父亲却做了大队会计,不但账算得清,而且打得一手好算盘,还在当时的各个村大队技术比武时拿到第一名。父亲超于常人的努力和干劲是我们终身的榜样。
父亲不但勤劳而且有智慧。他的口头语就是“人勤地不懒”,他总能让土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记得小时候,小麦收完,邻居都是种玉米和红薯,而父亲认为种大青根和桔梗,收入会更高。
父亲不光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个很好的木工,他靠木工的技术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父亲先是做简单的柜子、桌子、椅子等,上世纪80年代末,他偶然去县城,发现城里的家具都是组合柜,无论款式和外观都很漂亮。他仔细研究后,在家里照葫芦画瓢做起了组合柜,干起了木工和油漆工两个工种的工作。
由于父亲为人正直,做的家具质量有保证、漂亮、实用,做嫁妆也体面,服务又好,组合柜很快卖开了。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父亲成了远近闻名的定制家具老板,大家都提前几个月过来给子女定制家具。
父亲重视教育,常说“不认识字是瞎子,不会骑自行车是瘸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女孩子一般不到20岁就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要么嫁人。他不顾乡亲们的劝说,坚持培养我们上学,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十里八村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2007年初,父亲经历了一个大手术,术后医生叫他静养。但父亲地里种的绿化树苗正是卖的好时候,他忘记疼痛,更忘记医生的医嘱,天天不是泡在地里帮忙挖树,就是骑着三轮车拉树送树,把自己是个病人忘得一干二净。
父亲最后日子里,分分秒秒都在和病魔做斗争,直到2008年,60岁的父亲因疾病离开了人世。父亲,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种的树苗会一直陪伴着我们,您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并作为家风世世代代传扬下去……
愿天堂也有杜鹃花盛开 追思人 黄亚平
父亲离开我们,一晃便是三年了。
三年来,杜鹃准时开着花,开在父亲离开我们的时点。杜鹃也是父亲喜爱的花,殷红的色彩,是一抹生命的颜色。
父亲生前是一名大学教师,算是那个年代的化工学专家,著有《化工热力学》等多部化工学学术专著,发表过数篇专业论文,培养了诸多化工领域的精英,可谓桃李满园。
我眼里的父亲是刚强的,一生从不肯向逆境低头,不愿向困难退让。在我的记忆中,他只有过一次卑躬求人:那是我初中毕业那年,我想继续升入高中读书,但当年的班主任不准,终止了我的学业。
父亲心急如焚,他深知不读书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他自己通过刻苦读书走出大山,也想尽可能给子女一个好的未来。不得已,父亲放下平日里大学教授的尊严,拉下脸,向我曾经的初中班主任苦苦请求,希望能获准我继续上学。
最终父亲的热脸,还是贴了“冷屁股”。父亲眼圈红了,我哭了。父亲那一刻的难受,我至今仍历历在目,永生难忘。父亲生前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们子女,只希望我们拥有一个与别人孩子一样快乐的童年。
现在,我也早已为父。我看到身边孩子们快乐地长大,常常会想起儿时带给我们超级快乐的父亲,也许这就是父爱的传递吧。
杜鹃花又要开了。我们在人间赏花,父亲只能在天堂遥望。愿天堂也有杜鹃花盛开,父亲喜爱。
樱桃树下怀念我们的奶奶 追思人 杨坤 杨帆 杨哲威
奶奶在世时,房前的围墙下有一块菜园,约莫十几平方米,这个不大的菜园与正屋的大门仅有十步之遥。在这块菜地上,奶奶会在各个季节种上不同的蔬菜。
我们最喜欢吃奶奶做的素炒小白菜,在我们的记忆中,这道菜甚至比鱼肉还好吃,总是被吃得一口不剩。奶奶知道我们几个孙辈喜欢吃这个嫩白菜,平时都舍不得摘,只等我们回去的时候,才会到地里把这个小白菜收上来。
只可惜,这小小的菜园后来在城市环境改造中被铲除了。
为了不使奶奶心里难受,我们三个孙子携手在园子里种下一棵樱桃树,奶奶把它当宝贝一样,经常细心地打理。冬去春来,这棵樱桃树在奶奶照料下,从一棵小树苗,慢慢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如今,奶奶离世二十年了,这棵樱桃树仍然屹立挺拔,枝干间透出一股遒劲之力。
奶奶就像这棵开枝散叶的樱桃树,一生育有5个子女。如今,我们一家人分布在各个城市,有杭州、上海、宁波等。每年过年或者清明时节,我们一大家子总会相聚到樱桃树下,聊聊彼此的日常、怀念儿时的时光,就好像奶奶依然在我们身边,听着我们讲述这些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