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 钱慧
舞龙
杭州市丁信小学五(6)班 周雨彤
城市的年,霓虹闪烁,鞭炮声零零星星;乡村的年,热情似火,欢声笑语更加悠扬。相比城市的年,我更加喜欢去外婆家过乡村的年,特别有年味。
外婆家的门口,挂着两个大大的红灯笼,房顶还飘着红旗,张灯结彩的景象是为了迎接年的到来!我本想着在乡村过年,可以有放不完的鞭炮看不完的烟花,还有满口袋的糖果,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次在外婆家过年,我居然亲眼看到了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舞龙灯。
表姐一边小跑一边嚷嚷着:“彤彤,今天晚上有舞龙灯哦,你有眼福啦!”我突然变得好期待。太阳西沉,彩云飘散,我听到了敲锣打鼓声,连忙跑到门外,一下子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惊了:一轮明月下,舞龙灯的壮士们举着一条长约三十米的布龙,被村民们簇拥着浩浩荡荡地走来。我看到的是一颗闪亮的龙珠,圆圆的金灿灿的,好像是自己在游走。龙珠后面是张大嘴巴好像随时都要咬住龙珠的龙头,那又大又圆的眼珠是黑色的,周边也有眼白,还泛着红光。它头顶上的触须又尖又细,又长又卷,身上是金黄色的,红色的鳞片闪闪发光,龙尾神气十足地摆动着。
突然间锣声变得十分密集,忽轻忽重,忽远忽近,表姐告诉我,舞龙要正式开始了。我这才发现舞龙的壮士们身上服装的颜色跟龙的颜色一样,也是金黄色,他们就像是一体的。说时迟那时快,龙珠蹿得老高,逗引着神龙,神龙腾空而起,去咬那龙珠。但龙珠更快,突然又跌落,好像要触碰到地面,却又回到空中。神龙鼓着眼珠,张大了嘴去咬,却还是咬了个空。龙头追着龙珠,龙身随着龙头,摇头摆尾的,好不壮观。大概十几分钟过去,一场舞龙结束了。可是我看得意犹未尽。
回到家,我好奇地问外公,我们村竟然会有如此神奇的舞龙灯?外公意味深长地告诉我:“舞龙是一项中国的传统活动,是我们中华民族欢庆过年的一种方式,它预示着我们能在新的一年里都龙腾虎跃,顺风顺水,人寿年丰。”我突然觉得,可能乡村的年味就在这神奇的舞龙灯里吧!
指导老师戴凌媛:
过年是团聚,是感受人间烟火气,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舞龙作为一项春节的传统活动在小作者的笔下显得情趣盎然。文章选材新颖,结构合理,有详有略,舞龙这个特写镜头写得别开生面,充满了年味的热闹。字里行间更有对祖国文化的赞美和传承,为你点赞。
捉蚊趣事
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四(6)班 王骏辰
“嗡!嗡!嗡……”炎热的夏天,这些家喻户晓的家庭常客——蚊子真是四处乱窜。它们不仅讨厌,还善于逃跑,我小时候的那一场“人蚊大战”,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臭蚊子,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我和爸爸妈妈在野外露营。吃完午饭,我们几个小朋友继续在帐篷里上蹿下跳,像活泼好动的顽皮小猴。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朋友便东抓抓西挠挠,嘴里直叫:“好痒!好痒!”我定睛一看,只见他身上被蚊子咬了两个“大红包”。我说:“我们就‘杀鸡儆猴’,只要捉到一只大蚊子,看它们还敢不敢咬我们!”于是,我们便举起双手,拍向蚊群。可折腾了半天,不仅无功而返,我们自己还被“还击”得浑身是包。“我没力气了,你捉吧!”朋友一屁股坐下,闭着眼说。看着软绵绵的朋友,我忽然灵光一闪,一个“绝妙”的主意浮现了出来。
“你不想被蚊子咬吧?”我含着笑问。“当然,还用问?”他奇怪地说。“这好办,稍等。”我马上翻开行李,拿出爸爸准备的那瓶花露水,“嘿嘿,瞧好了!花露水攻击!”我用力按压着,一道道细细的水柱喷射向蚊子。这下,我们给了蚊群当头一棒,蚊子大败。可是,没等我们开心多久,“嗡嗡嗡”,它们又来了,我们几个小朋友气愤地大叫了起来。这时,爸爸也听到了,一起加入了这次捉蚊行动。可惜,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但是终究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啊!爸爸只能亮出绝招——他卷起了裤腿,露出了大腿,说道:“只能守株待兔啦!等蚊子来咬我后,拍死它。”果然,蚊子们很快就上来了。我一下子拍了下去,蚊子终于被清除了。爸爸为了我,真是够拼的!
每年夏天,这样的人蚊大战都要上演好几次呢!别说,还挺有趣呢!
爱写作的狮子编辑部点评:
小作者讲述了一次露营过程中和朋友一起与蚊子“对抗”的故事,并生动地描写了朋友的神态动作,还用对话的形式让整个捉蚊过程真实有趣。
老街旧情
杭州市学军小学教育集团之江小学
四(2)班 李梓童
小时候,我在外婆家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时候的记忆也渐渐模糊。听说外婆家附近新开了一条老街,我的思绪开始飘荡……碎石路一直铺到街道的尽头,古色古香的建筑坐落在道路两旁,时不时就有一些商贩推着小推车叫卖,繁华的街道人来人往。手抓饼、鸭脖、烤鸡、麦芽糖的香味仿佛一只只小手,引得我走走停停。红色的糖葫芦、黑白的建筑、小贩的叫卖声、熙攘的人群、诱人的香味,交织成那个我想象中的老街。
寒假来到外婆家,外公带我逛了老街。一栋栋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把那一条相对更老的“街”包围在中间。与想象中不同,老街缺少了古朴与喧嚣,街道两旁大多是洋气的面包店,充满潮流气息的名牌鞋包店,只有几家老字号的牌匾诉说着岁月悠久。随着岁月的变迁,传统的老街越来越少,大部分的人都不认同老街上簇新的建筑,一栋栋新楼房,锁住了老街的烟火气。
我很失落,这时,外公带我拐进一条狭窄的小巷。走着走着,一栋陈旧的老房子映入眼帘,房子上几处斑驳,几处脱落,但隐约能看出白墙黑瓦,外公说这是外婆爷爷留下的房子。房子砖木结构,一楼的柜子上放了几根烧到一半被熄灭的蜡烛,墙上钉着上世纪90年代的日历。二楼堆积着杂物,地方更显狭窄。听着外公讲述从前的故事,我发现这间早已无人居住的老屋才是岁月的见证。
访老街,寻旧居,忆旧情,且行且珍惜。
指导老师傅超楠:
小作者这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打开了自己的回忆。她用建筑、食物、烟火气勾画了一个让人向往的老街,接着笔锋一转,写到现在“程式化”的老街。正当你觉得文章中已经有一处转折了,她又带我们走进了外公的老屋,感受了老街的余韵。一波三折,让人不禁叹服构思之妙。
趣味逻辑
杭州市学军小学教育集团紫金港小学二(6)班 俞思铖
安安指着饭桌问:妈妈,这是什么做的?
妈妈一边喂饭一边回答,顺手用指关节敲击桌面:这是木头做的。
安安也学样敲敲桌面,指着自己的宝宝椅问:这是什么做的?
妈妈:塑料做的。
安安:妈妈是什么做的?
妈妈想了一会:妈妈很温柔,妈妈是水做的。
哥哥:爸爸是什么做的?
安安:鸡蛋做的。爸爸属鸡。
安安:外公是什么做的?
哥哥:老木头做的,他老说自己是朽木。
安安:豆腐(家里的豆腐羹)是什么做的?
爸爸:豆腐也是水做的,所以妈妈是豆腐西施。
指导老师周陶妩伊:
小作者很善于用一双明亮的眼睛观察生活。这段由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引发的童言童语、你问我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家人之间平平淡淡却也十分浓烈的爱,那富有童趣而又充满温情的一家四口形象跃然纸上。
阳台一角
杭州市笕桥小学三(1)班 郑俞乐
我想改造我家的阳台一角,因为那里都是妈妈的多肉植物,只有一点地方让我放植物,我想要多点地方放。
我和妈妈商量着,改变植物的摆放位置,让它成为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植物角。
我们把它分成六个大块。第一块是无名室,这里放的是我不认识的植物,都是我在路边拔来的。第二块是在花架旁的花和蔬果类,里面有我最喜欢的铃兰花,因为它的花像一个个小铃铛,十分可爱。但我要提醒妈妈,它的果实可是有毒的。第三块是花架底层的工具堆。第四块是在倒数第二层的“肉肉山”,“肉肉山”里都是妈妈的多肉植物,它们曾经“占领”了我植物的地盘,现在正是我扬眉吐气的时候了,我一下子夺回了好大一部分地盘。第五块是捕虫室,里面有捕蝇草、小蓝兔狸藻、茅膏菜、眼镜蛇瓶子草和囊泡貉藻。它们有的用捕虫囊捕虫,有的用捕虫夹捕虫,还有的用身上的黏液捕虫。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动物吃植物,而食虫植物吃动物,我要去探究一下。最后一块就是奇特室,里面有老鹤草、含羞草和跳舞草这些拥有神奇本领的植物。
我养这些植物,是为了了解多一些植物的特性,成为一名真正的植物学家。我家的阳台一角是我成为植物学家前的第一块“研究基地”。
指导老师杜君:
小作者围绕“改造”一词,条理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阳台划分的六个区域,各室取名充满童真童趣。“研究基地”一词也有趣,一个热爱生活,对各种植物充满好奇且好学的儿童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