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记者作品选登——杭州市学军小学特辑

2022-12-24

本版主持 郭婧

美好的一天

杭州市学军小学六(3)班 何亦张

我一觉醒来,不知怎么就感觉身体软绵绵的,而且发现自己竟然在泥土里。

原来,我成了一条蚯蚓,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但我的感觉神经非常灵敏。我感觉旁边来了一位“邻居”,它用触角碰碰我的身体,大概是想说:“你好,新邻居!”

这条蚯蚓邻居请我吃午饭——一块新鲜的泥巴,之后,带我到了一块新领地,这里交错着许多植物的茎和根。邻居蚯蚓告诉我:“这儿是农民伯伯种庄稼的地方,农民伯伯辛苦耕种,我们帮他们松松土吧,这样庄稼长得好了,农民伯伯也更开心了!”

“好呀!好呀!”我爽快地答应下来。

于是我开始松土。我扭动身体使劲地松,可泥土像石头似的硬,怎么也不动一下。我急得直喘气,冒了很多汗,还不会松土的我只能呼叫邻居。它先伸直身子,随后由脚开始发力,联动肚子,一弯一平,连续扭动,看着那连贯而轻松的动作,我真的无比羡慕。我又继续尝试,但不管怎样,泥土像是和我作对似的一动不动,我气得涨红了脸,直叹气。但我没有放弃,尝试了新的方法。我先用脚猛地蹬开泥土,让自己的小身板可以夹在缝里,然后借助外力开始松土。

终于,我的劳动有了起色,身后被我松过的土好像咧着嘴笑眯眯地等待着种子的到来。一旁犁地的农民伯伯看到我奋力地帮助他松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还把我轻轻捧起,笑着对我说:“谢谢你,小蚯蚓,我们辛勤劳作,将来这里一定能丰收!”

指导老师林旻:

小作者展开想象,抓住了蚯蚓松土时候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等,文笔细腻,感情真挚,表达了追求美好的心愿。

一把羽毛扇

杭州市学军小学六(4)班 陆羽菲

“哎呀,这把羽毛扇也该退休啦。”妈妈边说边把扇子从柜子里拿出来,放在了一边。

我拿起羽毛扇,仔细端详起来,扇子真的旧了。在我的记忆中,它有一个圆圆的轮廓,正如它刻在扇柄上的名字“如月”,如今的它,顶端的羽毛已经断裂、丢失得差不多了,变成了一个倒三角的形状,原先中间洁白蓬松的绒毛,也变得稀稀落落。我抚摸着扇面,思绪不禁飘回了小时候。

从我记事起,这把羽毛扇陪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夏天。

出门散步时,外婆会拿着羽毛扇跟在我身后,不时在我裸露的手臂上、小腿上轻拍几下,外婆笑称这是“最安全最环保”的防蚊措施。

晚上,我和外婆并排睡在凉席上,外婆一边摇着羽毛扇,一边给我讲故事。羽毛扇的风轻轻柔柔的,我听着听着,慢慢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有时候睡到半夜,迷迷糊糊地翻个身,不一会儿,那股熟悉的微风又会轻轻拂过,我又安心地沉沉地睡去了。

妈妈心疼外婆晚上睡不好觉:“直接开空调吧,摇扇子太累了。”外婆却不同意:“小孩子睡着了皮肤毛孔都张开了,开空调要吹坏的。”

有一次,外婆扇着扇着也累得打起了瞌睡,一失手扇子直接掉到了我身上。第二天,外婆就在扇子柄上系了一根细绳。“好啦,这下可以套在手腕上,再也不怕掉啦。”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外婆戴着老花镜仔细系绳的模样。

我把细绳套在手腕上,拿着扇柄轻轻摇了几下。

“妈妈,能不能不要丢掉它?”

妈妈转过身,看看我,又看看我手中的羽毛扇,她好像读懂了什么,接过扇子又轻轻放回了柜子里。

指导老师郑秋霞:

小作者从一把旧的羽毛扇娓娓道来,敏锐地抓住“散步防蚊”“辅助入睡”“系绳防掉”等细节,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扇子的背后,是外婆对外孙女无微不至的照顾。

秋晨即景

杭州市学军小学五(6)班 张栩睿

醒来,眼前一片金色的朦胧。抬头一看,金色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暖和又舒适。门外,世界全变金了!梧桐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金色,小鸟在枝头歌唱,时不时便有一片落叶打着旋儿向下飘,为我铺起一条金毯。

走过梧桐叶毯,眼前一片金灿灿:这是一片银杏林。秋天来临,这儿的银杏树却屹立不倒,在“金罗小扇”的衬托下反倒有几分奢丽,挺像一个个金碧辉煌的塔拔地而起。银杏叶片片飘落,小鸟在林中时隐时现,又似乎这儿是无鸟之地,只听得一阵清脆的歌声姗姗而来。

秋晨,阳光洒在银杏林上,显得更加绚丽,让人身心舒畅,似乎比那凤合沙苑、春日西湖美丽许多。秋日晨光的斑驳中,几朵美丽的雏菊在落叶中绽放,犹如一朵盛开的落花,又如一片片彩色的落叶,藏在这金灿灿的世界里。

那一瓣瓣蛟龙般的花丝宛宛伸出,犹如蛟龙遨海,又如青蛇盘玉,在秋晨中绽放着、微笑着。它是花中君子,在秋天中独自与银杏、梧桐媲美,毫不逊色。“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诗的作者赞美的便是菊花那“凌寒独自开”的品质。

秋晨的天空也美。那天空一碧如洗,瓦蓝似海,那一朵朵洁白的云彩奇形怪状、洁白无瑕,没有一丝的污秽,纯洁极了。天空的蓝配上白云的白,不正像海起波涛么?此时一片金扇飘入眼帘……

指导老师郑丽丽:

小作者善于观察,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美丽的秋天即刻展现在眼前。

我们班的“神”老师

杭州市学军小学五(1)班 赵弘昆

一头美丽的长发,像瀑布一般流泻于头顶,一双又大又圆好似黑珍珠一样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它们在一副圆框金边眼镜的映照下,更是格外漂亮。这位,就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沈老师。

她的穿着总是别具一格。沈老师喜欢整洁,衣服也是每天都不重样。只要你在一群人中看见一个相貌端庄、仙气飘飘的女老师,那必定是她了。

她的课总是很“神”。不管是什么枯燥的知识,她总能上得那般有趣。每每开课后,她便结合着知识点,开始用一双灵活的手做着许多动作,它们就像两把道具,时而变成指挥棒指着黑板,强调着知识点的重要性;时而变成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点的各种物体和形状,形象地将知识化难为易。她的语言丰富多样,时不时带一句关于题目的笑话,惹得我们激情高昂,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而那些艰难苦涩的题目却在笑声中被我们一一解决。

除此之外,她似乎还有一些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这就是她的两大法宝——“顺风耳”和“眼神杀”。记得有一次,我趁沈老师转过身写黑板字的机会,向同学说了一句话:“喂,这本漫画书太有趣了,下课借我看看呗!”可就是这一句小到没有声音的话,却被有着“顺风耳”的沈老师抓个正着,只见她立马转过身子,向我使用看家本领——“眼神杀”作为警告,仿佛在向我说:“赵弘昆,不许在上课时讲话!”我们立马四目相对,我吓得赶忙缩了缩脖子。那时,直到下课我也没有再走过神了。

怎么样,你的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了一位有着神奇色彩的数学老师画像了?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神”老师——沈老师。因为她,我的成绩越来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数学也越来越热爱。

指导老师叶洋:

小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例将老师的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文中的“神”老师不仅有趣还严厉,字里行间透露着小作者对老师的喜爱和赞美。

我的军训“血泪史”

杭州市学军小学五(6)班 王启涵

“一二一,立定,向后转……”教官洪亮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向往着穿上迷彩装的英姿飒爽,期待的学军活动终于拉开了序幕,可谁知前方等待我的竟然是“九九八十一难”啊。

一片狼藉

一进营地,我们就领了衣服和被套,教官熟练地给我们演示了套被套。可还是把我们都难住了,有的同学刚套好了一个角,又掉出来了;有的同学整个人都钻进去……

我努力回想着教官的示范,拿起沉重的被子努力把它塞进被套,可还是掉了,就是方向不对,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地上,后来在小伙伴的帮助下,终于成功了。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筋疲力尽

军训也不是很累嘛,我正暗自窃喜,“全体都有,军姿端正 !”教官一声令下。我们迅速排列整齐。

我一动不动地站着,双手使劲儿地贴着大腿,膝盖紧紧地靠在一起。太阳越升越高,照在脸上,仿佛想要在我们脸上留下一层印记。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脖子流下来,像小虫子在身上爬来爬去。教官却视而不见。

“20分钟怎么这么漫长啊!”但我还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听到教官喊道:“时间到!”终于可以活动了!天哪,我的腿酸痛不已。

百感交集

经过两天的魔鬼式训练,迎来了连队展演。虽然身体已经很疲惫,但同学们都精气神十足,那一刻所有的汗水都化为坚定有力的步伐、整齐划一的动作、铿锵有力的口号。

离别时刻,大家既有抑制不住的兴奋,又有莫名其妙的失落;既有收获的喜悦,又有离别的忧愁;既有对军训生活的眷念,又有对未来的憧憬……

指导老师郑丽丽:

小作者借助三个场景回忆了自己的学军生活,并通过一处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叠被子时的手足无措,练站姿时的紧张,离开时的不舍等心情,非常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