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西湖龙井、径山茶宴 入选“人类非遗”

2022-11-30

采龙井茶

径山禅茶

记者 潘卓盈

茶和天下,共享非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昨夜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西湖龙井、径山茶宴,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湖龙井、径山茶宴双双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7届常会于2022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经委员会评审通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有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申报,其中,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径山茶宴,均为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此前,杭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已经有4项(5个子项),分别是古琴艺术(浙派古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篆刻(金石篆刻)、中国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

这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西湖龙井、径山茶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册),再次为杭州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助力。

茶诗大赛中很多诗

都以西湖龙井和径山茶为主题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杭州是名副其实的“茶都”。

这些年,杭州在普及和推广茶文化及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做了大量创新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11月初,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起一场“诗出有茗,非遗杭茶”全球最美茶诗大赛,号召全球茶文化爱好者、诗歌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等都来写茶诗。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2000多位茶诗爱好者参与,其中绝大多数茶诗都围绕着产自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和径山茶主题创作。

目前茶诗大赛征稿已经截止。12月1日,组委会将邀请专家评审团对所有来稿进行初步评选,最终加上网络投票,评出金叶奖1名(奖金5000元)、银叶奖3名(奖金3000元/人)、橙叶奖10名(价值1000元左右的奖品一份)、入围奖50名(精美纪念礼品一份)。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径山茶宴,这次又被成功列入“人类非遗”,它们究竟厉害在哪?一起来看一看。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北宋时龙井村就开始种茶制茶

西湖龙井主要生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因“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闻名于世,还有许多西湖龙井的传说、诗词、小说作品诞生。

杭州的产茶史,可追溯至唐代。陆羽《茶经》记载:“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到北宋,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下开山种茶,成为龙井村种茶制茶的最早历史记载。

清代,西湖龙井声名鹊起。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四上龙井,题写了不少“龙井茶诗”,还把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比如,这首《再游龙井》,“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便是乾隆所作“茶诗”。

古老的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径山茶宴

以茶论道,禅茶一味

前段时间大火的热播剧《梦华录》中,赵盼儿斗茶所使用的茶正是产自杭州余杭的径山茶,“如果茶汤香凝悠远,自然能得到赏识的人,又何必在乎它是来自御茶园还是出自钱塘山畔。”

径山茶宴又称“径山茶礼”“径山茶会”,源于径山万寿禅寺,是寺院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我国茶俗文化的杰出代表。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径山茶宴起源于隋唐时期。“茶圣”陆羽在江南考察茶事时,就曾在径山东麓隐居,撰著《茶经》,至今径山留有“陆羽泉”胜迹。到宋代,饮茶方式从烹煮改为煎点,“斗茶”蔚然成风,茶宴更为盛行。在江南禅院,举办茶宴以茶待客、以茶论道,成为寺院风尚,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以茶论道,禅茶一味,是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