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3版)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奔赴新征程
随着城市空间整合和功能重塑,城市中心逐渐成为一个城市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世界上有许多地区,都和余杭一样,从农田或者滩涂起步,描出了鲜明的科技底色。在这之后,它们又经过多年探索,踏出了一条走向“城市中心”的发展道路。
余杭要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或许可以看看这些城区走向城市中心时留下的脚印,纳百家之长以厚己。
尔湾:产城融合发展
尔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橘郡的一个郊区城市,和中国的区、县(市)同级别,有着“人生终极目的地”的美誉,也被称为“科技海岸”。
不在“C位”的地理位置,并不妨碍尔湾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建市那一年,尔湾的人口仅有1万多人,到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8万,成为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其背后的发展秘诀,是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互为助力。
尔湾聚集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和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产业,被称为“加利福尼亚州第一创业地”。美国著名的游戏制作和发行公司暴雪娱乐,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博通,汽车巨头福特、马自达等,都将总部设在这里。
尔湾的产业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设立。
沿着太平洋,尔湾拥有长达9英里的海岸线,占地9.3万英亩的尔湾牧场,从圣安娜山脉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南部是海洋、沿海山脉、海滩淡水湿地,北部是山地、峡谷、高山湖泊和溪流。
这些山川溪流,是尔湾城市发展最大的家底,尔湾是美国最早限制氟氯烃排放的城市之一,也是美国家庭使用太阳能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
尔湾能成为“南加州硅谷”,还因为集聚了一大批的科技人才。在当地的就业人口中,从事科技和技术服务的人超过了15%。
从牧场到城市,尔湾大概用了50多年,它的成功在于通过完整的城市规划实现了产城融合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持了良好的均衡关系,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加上以高科技为主导、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布局,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口。
伦敦东区:艺术重塑城市
2021年9月,在一场全球140个城市的科创能力排名中,英国伦敦成为全球第二大科技创业之都,仅次于美国硅谷。
伦敦能跑进“全球第二”,少不了东伦敦科技城的“助推”。
这个位于伦敦东部港口附近的科技城,聚集超过1600家企业,涵盖科技、数字和创意等领域。
世界级“城市科技中心”的形成,大多都得益于大学和科研院所。尔湾有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硅谷更是拥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大学,还有艾姆斯研究中心、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等数十家国家级研究中心。但在历史上,伦敦东区就是一个贫民区,既没有大学,也没有科研院所。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作者柯南道尔的笔下,这里还是“雾中的伦敦最危险之处”。
伦敦东区是如何从贫民区一路走向“全球高科技和创意新聚落”的?
早些年,伦敦东区因拥有众多闲置的厂区、便宜的租金和便利的交通,一度成为许多英国艺术家们的创业之地,也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人,逐渐成为创意聚集区。
艺术,是人类最原始的天性表达。年轻人的热情在这里集聚后,伦敦东区的沿街商铺也开始复苏。
2007年前后的伦敦东区,靠着便宜的租金和浓厚的艺术化氛围,以及临近伦敦金融城的优势,吸引了一大批新兴互联网公司在这里扎根。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聚集于此,伦敦决定在这里创建一系列技术创新中心,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010年11月,伦敦制订计划,将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在内的东伦敦,建造成高科技产业中心,命名“东伦敦科技城”。到2019年,这里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超过1600家,包括谷歌、脸书、英特尔、思科等世界顶尖企业,东伦敦科技城也被称为“欧洲成长最快的科技枢纽”。
作为第四代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东伦敦科技城通过艺术创意重塑老城区,营造了富有创新活力的生活和创业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落地。
拉德芳斯:交通激活城市
塞纳河畔的拉德芳斯,是巴黎都会区的中心商务区,被称为“欧洲最完善的商务区”。
1958年之前,拉德芳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那一年,巴黎为了缓解老城区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决定在拉德芳斯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拉德芳斯建成了“巴黎的曼哈顿”,还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综合体。到2001年,这里已经建成了近250万平方米的商务办公楼,入驻着1600多家公司,包括IBM、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190多家跨国公司的总部。
交通设施建设,一直是拉德芳斯的重点工作,即使是在经济危机时期,也从未放弃过对交通的完善。
在建设初期,拉德芳斯就制定了人车分流的交通规则。区内有着发达的交通路网,紧密连接着各大企业之间的往来。从地铁站到各个办公楼之间,有多条公交线路连通。如今,拉德芳斯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换乘中心,多条高速地铁、高速公路在此交会,带来日均35万的人流量。
畅达的交通削弱了地理对企业交流造成的阻碍作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也能因为其优越的交通可达性,而逐渐成为人才和企业集聚之地,从而走向城市中心。拉德芳斯走的就是这一步棋。
南山区:宜业更要宜居
1990年,南山建区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几乎是一片空白。如何从空白之地,走到“中国最具硅谷气质城区”?南山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993年,南山就把建设现代化技术水平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摆在了首要位置,并定下了“商业文化中心区力争5年初具规模,10年基本建成”的目标。
1998年,南山把目光放至国际,定位“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城区”。在这期间,南山提出“科技兴区”,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02年,已经有近5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落户,高新技术产业群初步形成。
人才来了,要能留住。
2009年,南山提出要打造“最适宜安居创业发展的现代化海滨城区”,较之2003年提出的“最适宜创业发展安居的现代化海滨城区”,索性把“安居”放在了“创业”之前,可见求才之心切。
在完成这些事情后,南山才在2016年大踏步走向“中心城区”。这一年,南山提出“建设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要将南山建设成为深圳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等四大中心。正如杭州余杭提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路径,要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四个新中心。
如今,南山平均每平方公里上就有超1家上市公司,综合实力连续5年居中国百强区之首。
创新兴城,方能走在时代前列,南山自然深谙其理。不过,南山更懂得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经济、文化等多领域联动,建设适合创业,更适合生活的“中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