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家店的馕很受欢迎,它是用杭州九曲红梅做的

“茶馕香印”的故事一度火出海外,你听过吗?

2022-10-30

“茶馕香印”相遇 供图:转塘街道

之江同心石榴红·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

杭州市委统战部、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都市快报推出

记者 凌姝文 通讯员 雷俊峰 马芳萍

馕,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传统主食。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有一家“馕香印爱心馕店”,每天早上都有人特意赶来,买几个刚出炉的烤馕。这家店的馕味道很特别,一口咬下去,能吃出茶香。

茶,是从千里外运来的九曲红梅。馕店店主是维吾尔族,他以茶入馕、以馕裹茶,制作的茶馕喻指着浙江人民与新疆人民团结一心。

茶与馕是怎么相遇的?

其实,相遇的不仅有茶和馕,还有印。杭州的九曲红梅茶、新疆的馕饼、西泠印社的印章,“茶馕香印”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美国、韩国、阿根廷等8个海外媒体刊登,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馕与印初遇

2019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碱泉街,一家馕店开业了。

开店的是维吾尔族村民阿卜杜麦麦夫妻,他们继承了父辈打馕的技艺,但扶持投资这家店的,是一对哈萨克族夫妇,他们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康复中心医师阿斯哈尔·阿不都拉和新疆昆仑咨询监理工程师舒合拉·阿达别干。

2019年初,阿斯哈尔和舒合拉来到新疆和田地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与墨玉县阿克塔木村的村民阿卜杜麦麦结对认亲。阿卜杜麦麦和妻子一直梦想开一家馕店,但他们从未走出过村庄,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租一家店面。阿斯哈尔和舒合拉知道后,主动自筹资金,帮他们在乌鲁木齐选址,包揽下店铺的租金。

彼时,阿斯哈尔和舒合拉的二姐、浙大城市学院教授赛来西·阿不都拉回乌鲁木齐探亲,见证了弟弟和弟媳妇的帮扶行动,见证了爱心馕店的诞生。

于是,赛来西·阿不都拉在微信朋友圈写了一段文字:“用爱心精准扶贫,用双手励志人生;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像玫瑰馕一样留香……”

这段文字,被西湖印社社长沈立新看到了。巧的是,当时的沈立新正在制作56个民族主题印章,成日埋首研究民族文化的他,立马对爱心馕店生了兴趣。

正宗的打馕过程,都包含打馕印,就是在摊面饼的时候,用馕戳子在饼上印花纹。馕戳子,跟印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沈立新当即着手刻了一枚“馕”印章,赠给了阿卜杜麦麦。作为回礼,阿卜杜麦麦将开店后的第一筐馕,寄到了沈立新家中。

茶与馕相逢

爱心行动穿越时空,守望相助连接两地。与其说这是一次馕、印的相遇,更不如说是两地民族文化的碰撞。

回到杭州的赛来西·阿不都拉,在一次交谈中,将这个故事分享给了杭州梅龙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华芳,并建议她一起参与到助力馕店的爱心行动中。

被故事触动到的鲁华芳开始思考,如何让杭州茶也“结识”新疆馕。

她按照不同品种、不同调配比例、不同成品规格,给阿卜杜麦麦寄去了多种茶叶。阿卜杜麦麦没有浪费这些好茶,他将茶叶研磨,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地将九曲红梅茶粉融入了馕坯子,烤出了带有清幽茶香的“茶馕”。

鲁华芳尝到了阿卜杜麦麦寄回的茶馕,她很惊喜:“绿茶粉会氧化,而红茶粉已经过发酵,与馕相融,就增加了馕的清甜,我们都觉得很好吃。”

2019年底,茶馕新鲜出炉,别样的口味一下子攫取了当地消费者的胃。

至此,“茶馕香印”深度融为一体,茶为馕完成了产品升级、馕主题印为馕注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阿卜杜麦麦也开始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变得更加干劲十足。

这段故事,同样给鲁华芳带来了启发。她认为,饮食文化本是极具地域特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载体加深不同地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如细水长流般相融。于是,她让团队做了一批“杭州馕”,当遇到交流团来企业参观时,就会以馕为介,讲述杭州与维吾尔族夫妻、哈萨克族夫妇的民族团结故事。

“之江同心石榴红·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开讲 征集你的好故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尾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这是我们将要讲述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的初衷,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大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们始终牢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生动的故事,欢迎到橙柿互动杭州频道,找到本文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