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实验小学的稻子收割啦!

同学们花半年时间 研究稻种的一生

校长罗嘉绮:把校园变农场 让孩子懂得劳动的意义

2022-10-28

记者 张娜

上周,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里热闹非凡,校园里的稻子成熟了。学校举办了首届丰收节,还现场割了稻子。有孩子抱着一大捆稻子说:“从种子发芽,到现在收割,虽然过程辛苦,但实在太有成就感了!”

孩子们种了半年的稻子

终于收割了

这片金黄的稻田就在教学楼前,每一株都挂着沉甸甸的稻穗。一阵风吹来,稻田翻滚起金色的波浪。丰收了,自然要庆祝。一阵热闹的锣鼓敲完,现场满是收获的氛围。

终于等到收割的环节。几名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拿着镰刀,走到稻田边。

一名六年级男生,左手抓住一把稻的根部,右手拿镰刀,前后拉了几下,割好了。有过农耕经验的老师在旁边看着,直点头。

有名四年级女生第一次拿镰刀,脸上满是紧张的神情。捏起几根水稻,力气太小,没割断。同学在旁边给她加油,小姑娘重新使了劲,脸憋得通红,这下终于割断了。

慢慢的,割稻的同学熟练起来,速度加快。低段孩子忙着跟在哥哥姐姐身后捡稻子。不一会儿,场边就堆起了小山丘似的稻谷。

之后是脱粒。学校准备了一台脱粒机,种过地的保安师傅现场演示。当稻谷脱落、飞起,孩子们鼓掌欢呼起来。

这片稻田是全校孩子们的宝贝,半年里大家悉心照料,对于水稻的一生,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校长罗嘉绮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片稻田的丰收,都是孩子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接下来,这些脱好粒的稻谷,还会去皮,变成我们看到的大米。最后还会送进食堂,让孩子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稻草人实践课程

一粒稻种形成劳动教育的循环

稻子割完了,稻草成了孩子们的新玩具。每班分上几把,孩子们扎起了稻草人。

怎么设计稻草人,怎么扎更牢固,这里面都渗透着包括科学、艺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孩子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参与不同的主题活动。

一年级的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稻草人;二年级孩子创编故事走近稻草人;三年级学生结合学校倡导的责任文化,挖掘稻草人身上的品质;四年级开始设计稻草人形象,并用旧物来制作,还举行了以稻草人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五年级则通过项目化学习,寻找“稻草人”育人内涵,梳理形成“稻草人”课程体系;六年级孩子写剧本,拍照片,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拍了一部定格动画片,主角就是稻草人。

“一粒小小的稻种,孩子们陪它走过春夏秋冬,也就了解了稻子的一生。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串联起来,就形成了学校的‘稻草人’实践课程。”学校教导主任吴珏老师说,稻草人就像现代生活中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那群人,学校以责任教育为哲学,倡导细节文化,希望培养孩子们成为“稻草人”一样有责任的人。

鸭鸭农场正在征集建造师

校园里要有新朋友啦

除了这一大片刚丰收的稻田,学校里还有一处种植着瓜果蔬菜的劳动基地。

地方不大,蔬菜种类却不少,黄瓜、番茄、辣椒、茄子等,孩子们经常跑来,给它们浇浇水、除除草等,看看它们的长势如何。

一名三年级男生把观察写在了日记里:“我第一次知道,茄子长老后,会褪掉紫色,变成黄色,这太神奇了。”

蔬果成熟后,学校并不让孩子去采摘,而是继续观察,了解植物是如何枯萎的。“植物发芽、开花、结果、枯萎,生命的全过程,都希望孩子们看到。植物长出来,不仅人能吃,有时鸟儿也会来吃。有些被鸟嘴啄烂的番茄,掉到地上,又成了肥料,重新滋养着土地,让植物来年长得更好。”吴老师说,希望孩子们由此认识到大自然的生态观。

不过,稻子割完了,学校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孩子带着这个问题,直接走进了校长室。

“我告诉他,再过段时间,学校里还会来些‘新朋友’。请大家先把‘朋友’的家准备好。”罗校长笑说,校园里的鸭鸭农场已经修整得差不多了,孩子们正在亲手设计、制作小房子,到时留给小鸡小鸭们住。“不过学校不会买活的小鸡、小鸭,而要让同学们参与到孵化的过程中,亲眼见证一只小鸡或小鸭如何啄破蛋壳出生。”

生命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鸭鸭农场的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合作探索生命的诞生与养育环境,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学会对生命进行呵护、记录、感恩与分享,也需要通过劳动为小动物打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亲自参与喂养等活动。

罗校长说:“我想让校园变得好玩,孩子们进校才会有期待。而且校园变成农场后,孩子们收获了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学会了劳动的技能,还磨练了不怕苦、不怕累、有责任心的一系列良好品质。我认为,这就是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