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遍地是老板?

2022-10-12

洪兵 摄

记者 杨法礼

“金华人眼睛真毒!”8月底,我一个朋友从徐州来金华,这是见面第一句话。

朋友补充说,因为他打车、吃饭,人家都喊他老板。

于我而言,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给朋友解释这个问题了——金华人对生人的称呼,都是老板。

因为在金华,平均每五六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板,习惯了。

2021年末,官方公布数据金华人口712万。

而金华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8月底,金华个体工商户105.23万户,数量居全省第一,也是全浙江唯一一个个体工商户总数超百万的地级市。

金华发展与民营关系有多密切?金华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民营经济贡献了金华73%的GDP、89%的就业人口、90%的财政税收、98%的外贸出口。

不过这里有个情况我觉得有必要交待一下,个体户数量跟老板数量紧密相关,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统计出来的个体户数量是按注册数量统计的,不是按人头,也跟户籍之类无关,只跟注册地和注册数量有关,比如一个人在金华注册了5家公司,统计的数据就是5个老板,而不是1个老板。

如果是金华本地人在外地注册公司,那么在身份上他是金华人,但这个金华老板不在统计数据里,因为他的注册地不在金华。

而金华很多老板都在外地,比如复星集团郭广昌这样的大咖,他是金华东阳人,但统计的时候他不在金华统计数据中。

“金华本地注册的个体户,统计数据肯定大于实际老板数量,因为肯定有人注册多家公司,但如果考虑到在外地的金华老板,每5个金华人里就有一个老板,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多位金华相关部门的朋友说,所以金华人说的老板,既指在金华本地注册的个体户,也指在外创业的金华人。

所以,在金华喊一声老板,猜对这是大概率事件。

可为什么金华的老板“含有量”是浙江第一?这个事情,朋友都说有点意思,让我梳理一下。

异地人

关于金华老板多,谁都能讲个一二三,可真要总结几个共性的点,还真不容易。

去拜访的所有老板朋友中,没人会用一次性杯子,或者说递瓶矿泉水,一律功夫茶。

金华人喜欢茶楼谈事,因为很多商机都是在功夫茶中聊出来的。在金华谈事,很少有两个公司坐在桌子对面谈,如果是这样,大多是对簿公堂的前奏。

姚柯佑,丽水庆元人,1978年生人,当初生意做得不大,独自一人在金华闯荡,如今早已是侃侃而谈的大老板——目前已经在“金、丽、衢、温”开了100多家营养俱乐部,金华市区就有七八家,

还是金华庆元商会的会长。对于金华遍地是老板这个事。他有自己的看法。

姚柯佑说,金华的老板中,有很多是异地人,占比多少没统计过,但分量绝对不轻,甚至超过本地老板,至少市区是这样。

“就拿庆元商会来说,我们商会就有200多个老板,而仅仅在金华市区,就有两三千庆元人,都是做生意的,市区很多宾馆、超市都是我们老乡开的。”姚柯佑说,金华异地商会有20多家,我们是一个县的商会,还有异地市和省的商会呢?

他这个话一说,我暗自合计了一下,我市区当老板的朋友中,八成都是外地人。金华本地的朋友,大多在体制内。

“我们这个年龄段,几乎没什么富二代,大多靠自己打拼。”姚柯佑说,什么是打拼,简单地说,就是谋生活。而金华本地条件好的,谁会让孩子那么辛苦去做生意,大多是选择让孩子进体制内。

而七普数据也印证了姚柯佑的说法,外地人占比高:2020年浙江省常住人口为6456.76万人,与六普人口相比增长18.63%,远超全国平均水平5.38%,其中金华的人口增长率更是高达31.5%,是全国增长率的5.9倍,位居全省前二。从人口增量来看,近十年金华的人口增量较前十年提速113.90%,远超省内其他地市,高居全省第一。

比抽象数据更具体的是金华民办教育。10年前,金华市区的民办学校只有新世纪学校、江南中学、民工子弟学校,以及国有民办的金华外国语初中,收费也都不贵,几千块。而近几年,荣光学校、方格外国语学校、古丽中学、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君华国际学校、丽泽书院、金华外国语小学部和高中部,连教育大佬新东方都来金华办学校,一时间,遍地开花。

为什么同时冒出这么多民办学校,并不是金华公办教育不行,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扎堆来金华,人多了,公办学校不够用了。

除了外来社会人的涌入,金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这几年也很抢眼。

就拿大学生来说,2018年金华“抢到”的大学生仅有5.8万人,从2019年起,金华每年招引大学生都能超10万,三年已累计招引35万。过去金华大学生“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 ,现在“出去一火车,回来三火车”,而多出的“两火车”都是异地人。

对于我们这些异地人,金华有个亲切的昵称,叫“新金华人”。

这5年

可以说,金华老板群体的快速崛起,也是近5年的事。

徐军山,江苏徐州人,来金华已经30多年了,现在是金华工商联副主席。2017年,他开始运营金磐经济数字园,此前做过很多生意,还行,但算不上特别亮眼。而现在疫情下,却依然每年纳税1.5个亿。而类似这样的园区,他在全国各地还有多家,可见这几年他发展的加速度。

他说,金华这5年,金华民营经济可以说是大爆发,准确地说是厚积薄发,此前相当于酝酿,跟学生高考一样,寒窗十年,一举成名天下知,近来是因为个体户数量冲了全省第一,还是浙江唯一破百万的地级市。

行业课代表

县前村,位于武义南部山区柳城镇。不起眼,名声也不大。

前段时间到武义的时候,跟村支书杨东升聊天才知道,这个村子有小一半的人都在外面开超市。而武义像这样的专业超市村,有20多个,有的村子甚至80%的人都在开超市。

武义在我眼里,商业氛围相对弱点,老板少点,温泉和民宿这一块做得比较强,没想到居然还隐藏着一群超市老板。

而进一步了解后,才发现武义人在全国开了8万多家超市,一共有6万多人做超市生意。要知道,武义人口才34万多点,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每5个武义人里,就有一个做超市生意的。

武义县超市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建平说,武义人开超市靠的是传帮带,一个村子有一个开超市的发了,就会有一群开超市的,大家都是亲戚朋友,如果是加盟不收加盟费,单干也可以,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武义“超市军团”,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每年过年时候,豪车排成一龙条啊!”

而张建平个人现在直营超市有20多家,加盟店70多家。简单点理解,就是一个大老板后面,跟着一群小老板。

而支撑金华老板群体规模的就是行业经济。在浙江,你很难找到一个县域的行业特点像金华这么明显——一个县域就是一个行业,好像每个县市就是每门学科的课代表一样,入目就是三分深。

比如义乌,其实行业种类也多,但大家对义乌最深的印象就是小商品,这口号都响到国际了,就不多讲了。

再比如永康,号称五金之城,还真不是喊喊口号。我过年回老家,朋友亲戚总会问你在哪里工作啊,我说金华。担心对方不知道,往往还会补上一句,义乌就是金华的。

我们老家村子50岁左右的男性,不少人都是做木工的,他们没有接“义乌”这个话茬,反而说了一句“金华我知道,永康五金,我们装修用的门锁都是永康的。”

永康五金到底有多牛?给一个官方数据:生产着全国七成的门产品,七成的保温杯,二分之一以上的电动工具,现代五金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一,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

这些“课代表”,在全国都是有名气的。再比如东阳,既是传统的木雕之城,又是全国最大影视产业基地。还有兰溪的“纺织之城”、浦江的“水晶之都”、磐安的“药都”、武义的“温泉之城”等。

行业布局完整跟老板们有什么关系?

沈建军,杭州人,7年前选择在金华创业。

现在,他的浙江锋鸟车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折叠轻量化锂电车,同类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沈建军说,金华是制造业大市,金华个体工商户100多万,这个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金华市场的细分,工艺和工序的布局非常齐全,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衔接得很稳当。“很多时候,金华的一个家庭作坊就是一个产品基地。所以在金华,你只要有很好的创意,通过资源调度,很快就能做出你想要的产品,从而抢占市场先机,这也是我从杭州选择来金华创业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