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不缺少虫子 缺少的是发现虫子的眼睛

2022-10-09

记者 张娜

18岁的杭州小伙吕丁乐恒,检查完家里冰柜的插头后,踏上了去金华的火车。国庆假期结束,他要回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上学了,专业是设计与艺术,读大一。

让他挂心的是,冰柜里几千只昆虫、蝴蝶、蛾子等,这都是他的宝贝,另外还有几十个标本框里的四五千只昆虫标本。

其中一半是他采的,有些来自西溪湿地的草丛,有些来自吴山的石块下,有些来自天目山的山坳,甚至还有来自陕西秦岭、广西崇左的深山。

剩余一半是他从网上淘来的,再加上“虫友”们的馈赠,有一些还是漂洋过海的国外品种。

“每一件标本都独一无二,即使是同一种类同一颜色的蝴蝶,也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两只,这就是大自然对我的致命吸引力。”小吕说。

一晚上能捉百余只蟋蟀

小男孩对虫子有天生的好奇心,小吕就是其中之一。

他从小生活在瓜山的外婆家,蚂蚁、知了、天牛等随处可见。家中的院子里,养着几只鸡鸭。出去捉蟋蟀、粘知了,给鸡鸭加点餐,是小吕最爱干的事儿。

找来根竹竿,一头缠上胶布,循着蝉鸣声去粘。“那种黑蚱蝉,就是大知了,挺蠢笨的,一粘一个准。”小吕说,一下午收获一二十只,轻轻松松。

到了晚上,捉蟋蟀更好玩。草丛里踩进去,听到叫声,用手电筒一照,蟋蟀惊得跳起来。这时快手一抓,顺手装进空的矿泉水瓶。一晚上,抓个百余只,瓶子里装了大半。

“我妈现在还常说,因为我不喜欢待在家里,而是出去捞鱼、捉虫,给她省了不少买玩具的钱,哈哈。”小吕爽朗地笑起来。

上小学后住进市区,大片的田野没了,但校园里的花坛、小区的绿化带,小吕也不嫌弃,整日埋首于这些捉虫新“战场”。

野路子玩玩,总不过瘾。第一次走进自然博物馆时,小吕震惊了。“巨大的鲸鱼骨架,还有各种动物、昆虫的标本,让我眼花缭乱。”

在杭州做标本不容易

黄梅天里最易发霉

这些标本,能不能自己做一下?

小学四年级的一天,小吕下课后,悄悄在操场边徘徊,从草丛里眼疾手快地捉到一只暗黑鳃金龟(金龟子的一种)。“毕竟我是第一次,也不挑。每年春末这种虫子就暴发,到处飞的都是,黑不溜秋的,好逮。”

偷偷塞在书包里,带回家去,路过家门口的小超市,小吕花了3块5,买了盒大头针。

标本的制作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不破坏虫体的,一种是拿根针从前鞘翅穿进去的。专业昆虫针是细长的,不锈钢的。对于初学者练手,大头针够了。

“我找了个泡沫板,把虫子往上一放,很暴力地捏着大头针,就戳进去了。后来,那虫子挣扎了三天才死透。”小吕说,从那以后,他时常手痒,捉些知了、甲虫等,回来就上大头针,感觉自己像容嬷嬷。做好之后,摆在鞋盒里,宝贝得很。

“可惜当时太‘野生’,不知道先把虫子放冰箱冻,做好后也不懂烘干处理,不太善于保存,这些标本很快就发霉,或被蛀掉了,都没留下来。”小吕无奈地说。

捉虫、做标本,小吕没有瞒着家人,妈妈看到也不反对。只是遇到考试成绩特别差的时候,妈妈会发一通火,斥责他不要再玩虫子了。小吕就赶紧用用功,成绩好一点就交代过去了。

到了初中,学业虽紧,但小吕对虫子的爱只增不减。他也在不断做标本,越来越熟练。初一开始学素描,后来考进了西湖高级中学的美术特色班。

校园位于山上,能看到不少虫。小吕很开心,说自己一直在学习,知道了正确的标本制作方法。

昆虫标本制作主要分为鞘翅目和鳞翅目。

鞘翅目的,一般腹部都比较大,需要先拿手术刀,在腹部剖一个小口,用镊子把肚子里的内脏取出来。内脏一定要掏空,防止黄梅天的时候,蛀虫或发霉。掏空后塞入医用棉花,保持它的体形。

有些虫从网上淘来,做过干燥处理,相当于虫干,就需要先用水泡好。就像笋干一样,要先泡发。等到泡软后,昆虫关节的筋腱软了,才便于整理姿态。

湿掉的虫子要先变干,放进有干燥剂的隔离盒,一周差不多才算好。这时,再把虫子上板,整理姿态,比如腿不能蜷缩着,舒展开能让人看清它的全貌。

“摆好pose”后,常温下放两三天,或放进烘干箱三四个小时,再添加上昆虫的采集信息,比如采集时间、地点等,一个标本就做好了。

鳞翅目就是蝴蝶、蛾子等有大翅膀的。身体呈棍子状,需要先在泡沫板上挖槽,这样再把蝴蝶放进去,它的翅膀才能平展。之后用硫酸纸压平,就是练字描红时蒙的那层薄纸。这样,蝴蝶身上的鳞粉才不会被擦下来,这不是粉末,而是很小很小的鳞片。

接着,用镊子夹住翅基,拉到你想要的角度,再用昆虫针固定。常温下放个三天,就干燥了。

一套流程做下来,像小吕这样的熟练手,十几分钟能做好。放进隔离盒半个月,就可以收到标本框里了。

“在杭州做标本不容易,黄梅天里易发霉,尤其要好好保养。有时个别蝴蝶发霉了,就拿着酒精棉轻轻擦一下。”小吕说。

高三时办了一场展览

2020年疫情暴发,不少学校开始上网课。那时候,小吕手里的标本越做越多,就在网上开出一个小店。“我们这个圈子,主要是为了收藏,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有些品种我已经有了,那做好标本后,我会拿去卖。”

第一单生意,是一只印尼彩锹,卖了80元。这是小吕50元从网上买来的虫子,自己做的标本。结果快递发走后,玻璃框碎了,标本也毁了。“唉,最后全赔给人家了,当时看,真是一笔巨款,肉痛啊。”

这第一桶金是亏了,但之后小店的运转越来越好。小吕曾经卖出过4000元的标本,是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一种蝴蝶。

“不是说价格贵的标本就厉害,价格是和稀有程度成正比的。如果一种昆虫很少见,那么价格可能就高。这对蝴蝶标本很稀有,我本来是要自己收藏的。后来发现我之前已经花3000多元买过同一种类的蝴蝶,所以这对就卖掉了。”

还有个很厉害的事情,小吕说起来,嗓音都上扬了几度:“我有个1845年的蝴蝶标本,距今已经177年了。”

这是一只露娜闪蝶,是从网上淘来的。当时卖家没有注明采集信息,等他拿到手之后,看到了最原始的标签,英文标注的,写明了这是1845年发现的露娜闪蝶。“捡了大漏,太开心了!”

采访中,小吕很有逻辑,专有名词脱口而出,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刚走进大学、不满20岁的男生。但是说完那个幸运的捡漏,小伙子终于发出同龄人才有的快乐笑声。

高中生学习节奏这么紧,还有时间开网店?小吕笑说:“这一点很感谢学校,对于我们的爱好,学校一直都很支持。我高三时,在校园里办过一个标本展,校长都过来看,还跟我合影了。”

这场展览,小吕拿来家里不少藏品,和一位高一学弟一起,在美术楼里摆出来,展了好几天,来参观的同学一批接一批。

带朋友入坑

第一站都是西溪湿地

做标本,除了网上淘之外,小吕最喜欢的是去野外采集。

杭州最好野采的地方,是西溪湿地,植被多,虫子多。小吕常带着刚入坑的朋友去逛逛,鞘翅目、鳞翅目都有。

“大自然不缺少虫子,缺少的是发现虫子的眼睛。我有次在西溪发现咖啡透翅天蛾,飞行的姿态很像国外的蜂鸟,也是用喙去吸花蜜。”小吕说。

吴山后面连着一片山,也是小吕爱去的地方。有次他翻开一块石头,发现一只鞭蝎,大拇指粗细。石头翻开的瞬间,鞭蝎尾部喷出一道液体,闻起来很刺鼻,好在没什么腐蚀性。这样的昆虫在市区很少见。

有时遇到不认识的昆虫,小吕会上网去问,往往都能得到一些爱虫人士的解答。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小吕发来一个“捂脸哭”的表情,说自己手肘曾经被一只虫子蜇到,当天有点红,谁知第二天手肘肿出一个馒头大的包,人还发烧了,后来到医院住院一周才好了。“关键是,当时我没看到‘凶手’的样子,至今不知道是什么虫,可惜。”

在桐庐,小吕看到过几种翠蛱蝶,色彩丰富。除了杭州,小吕还去过天目山,捉到一些小东西。“一开始觉得好看的才是特别的,后来发现,有些灰头土脸的虫子,也很珍贵。”

去年暑假,小吕和朋友先后去过陕西秦岭和广西崇左,生态覆盖率都比较好。

他们先在山脚下找了一家民宿,再拿出装备,一盏大功率的灯和一块罩布。利用很多虫的趋光性,确实捉住不少虫。“有几种天蛾很少见,挺难得的。还有种苔蛾,展开只有大拇指这么大,但颜色很丰富,特别漂亮。”

“开一个博物馆,是我们这些收藏虫子的人,最想做的事。但这需要大量藏品,目前我家有四五千只虫子、蝴蝶等标本,但还远远不够。”小吕安静地说,不过也不急,慢慢收藏,也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