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苕溪畔的吴越文化

2022-09-15

一位传奇的王和千年江南富庶

记者 钟松君 王斐帆

今年夏天,临安迎来了首届吴越节,青山湖的山水前,一曲《吴越风》,重现了吴越国“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繁华盛景。

青山湖,苕溪上的一颗明珠,折射着吴越文化的光芒。苕溪流域,便是吴越文化的腹地。

天目万山之水所归

太湖流域纵横交错的“江南水网”,哺育了江浙文化,千百年间,沧海桑田,在江浙沪、皖南、赣东北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吴越文化。

太湖最重要的上游水系苕溪,便是临安的母亲河。

苕溪绵延数百公里,流域面积多达4576平方公里,覆盖临安、余杭、德清、安吉、湖州等吴越文化腹地,主干流又分为东苕溪和西苕溪两大水系。

东苕溪和杭州联系最密切,主源在临安海拔1271米的天目山麓,一路蜿蜒而下,这条临安的母亲河经太湖源镇、临安主城区、青山湖街道,汇入青山水库,稍作停顿,再次流出,在余杭与中苕溪、北苕溪汇流,继续向北流入湖州境内,最终汇入太湖。

明朝余杭知县戴日强说苕溪:“天目万山之水,支派分合,会归于此溪。”

苕溪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游览归隐之地,刘长卿、苏轼、米芾、黄庭坚、杨万里、姜夔、胡仔等文人词客,都曾经游览或隐居,留下了诸多遗迹和名篇佳作。

至少有两大中国文化瑰宝,以苕溪为名。

米芾的帖与胡仔的书。

北宋元祐年间,米芾从无锡去苕溪,作诗六首,写成《苕溪帖》,至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胡仔归隐苕溪,著《苕溪渔隐丛话》,是继阮阅《诗话总龟》的巨著。

治理苕水

从春秋到1964年的青山湖

人类千年,择水而居,苕溪在哺育一方文明、灌溉农田水利的同时,也曾水患重重。因为“天目万山之水”汇合,而溪流狭小,遇到大雨,急流暴集,涌溃莫御,邑被其灾,冲激害及邻县。

苕溪治水的历史,始于春秋时期。

《山墟名》记载,胥塘由伍子胥开凿,是有文字记载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人工运河。越国大夫范蠡则在西苕溪(长兴段)北岸西端挖了蠡塘。

岁久防弛,水患复至,所以此后历代地方官继承陈浑的治水事业,修复前迹,如唐代的归珧,宋代的杨时。

但水患并未根绝。

临安志史文献记载,南朝宋升明二年(478年)至上世纪末,境内较大水灾139次,平均11年一次。

1964年,历时6年建设的大型防洪工程临安青山水库建成,2.13亿立方米的总库容量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灾,彻底遏制了苕溪中下游的水患,保障了临安和南苕溪下游百姓的安全。

今天的青山湖,不仅承载着临安及苕溪沿线居民千年治水的梦想,还凭借旖旎的风光、绝佳的生态,收获了“临安第一景”的美誉。

来自苕溪的王

吴越文化传承千年,见证了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南宋的宋韵文化、近现代的长三角发展。

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承上启下,奠定了此后吴越文化的千年繁荣。

唐朝末年,吴越国王钱镠出生在临安功臣山下的一户贫寒人家。彼时门前的锦溪还是苕溪支流,钱镠就是饮苕溪水长大的。

875年,24岁的钱镠应募投军,随临安石镜都藩镇将领董昌平叛,屡立战功。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建立大越罗平国。钱镠受朝廷之命讨伐,攻破越州,俘获董昌,获赐金书铁券,恕九死。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建立吴越国。932年,钱镠去世,终年81岁,葬于临安太庙山一带。贯休《献钱尚父》诗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吴越国以杭州为都城,辖越州、湖州、苏州、福州等“一军(临安衣锦军)十三州”,共传三世,72年。钱氏父子鼓励农耕、修筑水坝、推行外贸,把杭州建成“东南第一州”。

978年,北宋的大一统已是大势所趋,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纳土归宋”,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保全了富饶的江浙吴越文化带。苏轼称赞说:“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此后千年,江南富庶、文化繁荣,经久不息。

雅致而随性的生活态度

玄真子张志和,曾坐着一条小破船,沿苕溪到湖州,去见湖州刺史颜真卿。颜真卿说,你这破船太破了,换一条吧。

张志和说:“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

也是在颜真卿宴席上,张志和、陆羽、皎然等朋友,唱和渔父词二十五首,以张志和的诗最有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种雅致而随性的生活态度,是吴越文化中,平和、优雅、自然的一面。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钓的是也许是鳜鱼,也许是《山海经》说的鮆鱼。苏东坡曾将张志和的句子化入自己的诗中,但将鳜鱼改成了鮆鱼:“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明高濂《遵生八笺》说过鮆鱼的吃法:

鮆鱼新出水者,治净,炭上十分炙干,收藏。以鮆鱼去头尾,切作段,用油炙熟,每段用箬间,盛瓦罐内,泥封。

烧烤了慢慢吃,油煎,泥封了慢慢吃。看来,是吴越间的“长下饭”。

闲适的,审美的,茶

颜真卿席上还有陆羽。

唐宝应二年(763年)春,陆羽第二次来径山考察茶事,在苕溪的支流双溪将军山下,见岩脚有一池清泉,遂在此结茅,自称桑苎翁,闭关读书,植茶挹泉烹茶,“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还曾到天目山考察,并记下临安的茶:“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上目山,与舒州同。”

在苕溪之畔,陆羽写成了三卷《茶经》的初稿。

这是一场无声的惊雷。茶。两腋生风的享受,走入凡尘。

饮茶历史悠久,而因为陆羽的《茶经》,茶遂风行天下,成为中国最日常最普及饮品,在居家休闲社交中必备。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唯有茶,是闲适的,独立的,讲究的,纯粹的,隐逸的,优雅的,审美的。

在吴越文化中,这是来自苕溪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