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玉立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屏幕上最先出现的是手工造纸的场景:原料加工、纸槽捞纸、炕焙晒纸,这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泾县宣纸古法技艺展示。30秒的镜头行云流水,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纸,就是宣纸,它产自山清水秀的安徽南部小山城泾县。
刚刚过去的8月,浙江省委宣传部精选推荐的浙版好书榜上,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千年宣纸的这些事》上榜。
作者王世衡,安徽泾县人,曾任泾县地方志办公室总编,主编过多部志书,长期关注和研究始于唐代、产于泾县的中国宣纸。
《千年宣纸的这些事》,就是一部散文化的宣纸志,50篇文章,20余万字。作者通过史海钩沉、实地采访、请益方家,纵叙宣纸千余年历史,横陈其技艺主要方面,同时记述原料、产地、企业、代表人物、历代评价等内容。全书提供了不少第一手材料,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是宣纸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
今天,我们来看看书中几个有关宣纸的故事和知识。
陈毅元帅和5副耳塞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陈老总。
早在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云岭期间,陈毅就到过距军部仅十多公里的纸乡小岭。在新四军与当地合办的宣纸生产合作社里,他极仔细极有兴趣地参观过一道道工序。在加工原料的水碓屋里,他发现,工人们由于成天在震耳的水碓与舂料声中工作,即使当面对他们大声说话,他们也无法听清。稍具年岁的,几乎都患有职业性耳聋症。
1963年,金秋时节,已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的陈老总,陪同几十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去游黄山。途经泾县时,他特地与夫人张茜一道,去了当时唯一的一家宣纸厂。
他又走进了原料车间,走进了水碓屋,走到了舂料工人的身边。与几十年前一样,这里的响声仍然很大。一些老工人的耳聋症依然故我,中年人的听力也都已受损。陈老总嘱咐一旁的夫人张茜,让她将此事记下,从黄山回京后就去找有关部门。
返京后,张茜同志立即找了北京的耳科专家,请他们一定要设法解决老总托付的这件事。不久,张茜同志就托人捎来5副两种规格的产品,同时附来一信。
信中说,10月中旬,我随陈毅去你厂参观,看到你们厂有强音震耳致聋,他心里一直不安。现在托人捎来的这种耳塞有防护作用。今年国庆节,北京发射礼花的战士用了,没一个震坏耳朵的。之后在纺织工人中试用,效果也很好。
现在送几副给你们厂工人试用,叫他们要好好保管,不可浸在热水里,也不能放在温度太高的地方。最后,张茜同志还谆谆嘱咐,试用情况如何,一定要去信给北京同仁医院的徐院长。
泾县宣纸厂的舂料工人们很快就用上了耳塞。张茜同志来信的内容,也迅即在宣纸工人中流传。一代代地流传。
那几副防聋耳塞,仍然静静地躺在后来建成的中国宣纸博物馆里,向一位位来访者,也向一代代新的宣纸工人,讲述当年那个动人的故事。
李可染大师的三鞠躬
德高望重的一代艺术大师李可染,在皖南的一个山谷里,曾对一群人行过三鞠躬的大礼。
事情发生在1978年春天。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双重意义上的春天。因为第二次解放而青春焕发的可染大师,在安徽省著名画家鲍加的陪同下,作了一次兴致勃勃的皖南游。其间他们登临黄山,搜寻奇峰打草稿。
地处黄山附近的泾县宣纸厂获此讯息,立即派人前往黄山,通过鲍加,将他们一行请来厂里参观。
离厂之前,先生突然嘱咐鲍加,要他通知厂方,说自己想见见厂里的工人、干部和技术员代表,并让厂里准备一点纸墨颜料。鲍加一听,连忙问他:“你不是一向不习惯当众作画吗?”“是的。不过这次我要破例。”先生说罢,若有所思。
当先生一行离开厂区,登上位于一座溪边悬崖上的纸厂接待室时,厂方一班人已在那里恭候。不待坐下,鲍加先生便向大家介绍说:“这位就是著名画家李可染老师。他这次来泾县,是特地来厂里看望大家的。”
话音刚落,响起一片掌声。掌声未停,可染先生便似乎有点急不可耐地问鲍加:“你说完了没有?”鲍加一愣,连忙道:“说完了。”先生说:“那么我来说几句。”
他不无歉意地望了一眼鲍加说:“纠正一下,鲍加同志刚才说得不够准确。这不怪他,因为我事先没交待。”说到这里,先生略一停顿,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我不是来看望大家的。”听到这里鲍加更是一愣,在场的人也都一愣。
但很快先生便接着说:“我是来给大家谢恩的。刚才鲍加同志已经说了,我是一个画家,我画了几十年的中国画。几十年里都是用的你们造的宣纸。你们是我的恩人。没有你们,就没有一个作为画家的李可染。我虽然算不上大画家,但今天一定要给厂里画两张画。”
说到这里,可染先生又略略停顿了一下。面对满屋人的兴奋之情,先生又出乎大家意料地说:“可是,仅仅画两张画,还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画画之前,我先给大家鞠三个躬。”
说完,不等别人上前劝阻,先生已摘下头上帽子,一边说着“一鞠躬,二鞠躬……”一边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近乎九十度的躬。那神情动作里,都有一种朝圣般的虔诚。
屋子里一时鸦雀无声。半天,大家才回过神来,一阵更热烈的掌声飞出窗外,和着楼下的哗哗溪流。
先生随后创作的两幅画,至今仍珍藏在泾县。其中一幅,作为当代中国画的精品,被悬挂在宣纸博物馆。画上一牛一牧童,题名“俯首甘为孺子牛。”
献身宣纸的青檀
青檀是一种树,在植物学的分类中属于榆科。与同样以檀为名,却属于豆科的紫檀与黄檀相比,它没有前者的名贵,也不像后者那样更为大众所知。但它与中国宣纸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纸乡泾县人,尤其是一代代的宣纸人,更是有着一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感与牵挂。
《辞海》这样介绍青檀:“喜光,耐干旱瘠薄,通常生于石灰岩山地。木材坚硬,纹理直,结构细,可作建筑和器具用材;树皮为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
仿佛压轴戏总是一场演出中最精彩的节目一样,上述词条中的最后一句话,才是青檀最主要的功用和特征。这种在石灰岩山地顽强生长的青檀,似乎是专为宣纸而生,或者说主要是为宣纸而生。没有青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宣纸。
人类植物纤维造纸术的发祥地,不是现如今造纸业特别发达的长江之南,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北方。
但由于原材料的缺乏,很长一段时间内,造纸业都步履维艰。到了晋代,晋元帝定都虎踞龙盘的金陵。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使得造纸业亦随之南迁。
山重水复、草木繁盛的南方,为造纸业提供了空前的便利,使其在这块温润的土地上一扎下根,便迅速地发展壮大。尤其是取之不尽的原材料,让一代代的造纸人大显身手。
东晋时就出现了藤纸。在之后的隋代,以楮树皮为原料的纸张一经问世,也很快就形成规模。当时声望极高的徽纸的主要原料,就是这种楮皮。
以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文人们在雅称以竹为杆的毛笔为“管先生”的同时,则称纸为“楮先生”。在纸业界,以楮树皮所造纸则被称为“皮纸”。皮纸的出现,是造纸业技术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到了令中国人至今还为之骄傲的唐代,开始出现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
较之其他可造纸的树皮,青檀枝条外皮的纤维细长、坚韧、圆浑均匀,其胞壁细薄,胸腔很大。青檀成纸后,吸附墨粒性能好,润墨性强。在其捞制过程中,薄薄的纸浆还能在竹帘上形成一朵朵云彩状的花纹。
因了这种很强的润墨性,未经加工的生宣纸,特别适宜泼墨泼彩的写意中国画,以及中国书法中的行书与草书。
这只是书中几个片段,可能你还没看够。扫一扫二维码,在本篇文章后面留言,说说你对宣纸的了解,你和宣纸的故事,我们将选出5位读者,各送上一本《千年宣纸的这些事》。快来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