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炙烤下,城市怎么办?|打造高温韧性城市》系列报道

迁走的树能否迁回来?路口能否多种树?杭州这些年道路和地铁建设迁走了多少树?你关心的这些问题,背后其实是一道城市发展难题 如何破解,让杭州更绿,欢迎到橙柿来说说

2022-08-31

完工的留和路

记者 陈彬

今年夏天,杭州经历了长达50多天的高温,根据气象专家预测,这样的持续高温,明年也许还会重演。

如果说,今年的高温袭击让我们措手不及,那么接下来应该是总结经验的时候了。面对气候变化,做更多的准备,把杭州打造成高温韧性城市,那么当高温再次来袭,相信我们面临的灾害会更小。

让城市降温,市民们呼声最高的方式就是种树。通过对杭州市园文局的专访,发现杭州这几年树并没有少种,今年新建道路到目前为止就新种植了20810棵行道树,今年预计新种3万余棵,可为什么市民还会觉得,林荫道越来越少,树越来越小?

几天的采访,我们试着寻找原因。

道路拓宽建设地铁

工程建设下的行道树迁移

人口密集,车辆增加,道路需要拓宽,小区需要提升改造,新的城市区块需要建设,还有这些年杭州大力建设地铁,打造“轨道上的城市”,这些工程或多或少涉及迁移树木。

2017年以来,全市新建主次干路约287公里。根据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统计,杭州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为7.3千米/平方千米,跻身全国第7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与上海并列第一。

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杭州这些年道路建设力度是比较大的。

那有没有可能在造路的过程中,不迁树或者少迁树呢?

市建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道路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行功能,比如:一条道路根据城市需求规划了四车道,如果说需要更多的绿化空间,从而把四车道压缩成两车道,或是压缩非机动车道空间,都是不符合等级规范的。

也就是说,当交通功能和绿化有冲突时,建设部门首先考虑的是通行功能。这些年,有多少行道树为杭州的道路建设让路,没有人统计过,但想来是不少的。

管线“上改下”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争夺

树木迁走之后能不能迁回来,这是很多市民关心的。美好的期盼是,道路改造完成后,树木能再迁回来,但实际情况和期盼有落差,大多数的树木迁走之后回不来了。

树木回迁的困难在哪里?困难在于经过提升改造后,地下空间资源分配发生了变化。

市民希望行道树冠大荫浓,一般来说树木的冠有多大,地下的根系就有多发达,土壤深度和立地环境决定了绿化带适合规划种植怎样的绿化植物。

行道树理想的有效土层在两米以上,还要加上适合根系生长的立地平面范围和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统,但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隧道、地铁、管线都会占用大量的地下空间。

记者了解到,地下工程覆土层具体多厚,在目前的新建隧道中,其地下的管线上方的覆土厚度在2米到5米之间;而在道路建设中,地下管线上方的覆土厚度在0.7米到5米之间,有些甚至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因此不少地方只能种植灌木甚至铺草皮。

这些年,杭州为了市容市貌进行了大规模上改下,把空中的电线改到地下,除了转入地下的电线之外,埋在地下的城市基础设施管道还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给水管道、燃气管道、通信管道。

杭州一家承建了大量重点工程的建设集团给记者展示了一张横断面管位图,来自四堡七堡单元观潮路(艮山东路-凤起东路)道路工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管道在道路下的所处位置。

该工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雨水管道一般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下部,覆土深度大约2.5米到5米,具体看周边河道或水系的排出口深度;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平行埋设深度一般比雨水管道深1.0米左右;给水管道一般布置于人行道下方埋设深度1.0米到1.5米;燃气管道一般布置于人行道下方,覆土深度1.0米到1.5米;电力管道一般设置在人行道下方,采用管沟或者是混凝土浇筑直埋的方式,中间布置工作井,覆土深度1.0米到1.5米;通信管道布置在人行道,覆土深度0.7米到1.0米。

同理,地铁工程也需要大量的地下空间,覆土厚度决定绿化品种,覆土厚度不足的地方,那些根系很深的大树就无法回迁,也无法新种。

地下线路扎堆

市区很多路口大树种不下去

夏天高温暴晒,在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度秒如年,市民期盼路口有大树遮阳,但市区很多路口没有行道树,路口为什么树少?同样也和路口管线埋设密集有关,地下空间资源争夺尤其突出。

一个十字路口至少要埋7大类管线。

工程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道路路口具备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杆件类型,在这个分类中,就共有7大种类,红绿灯管线分为动力线和控制线两个类型;同时由于道路交会,一般情况下管线错综复杂,平行、交叉较多,涉及的管线类型主要包括雨水、污水、给水(自来水、中水、消防水)、高压电力、电信(联通、移动、电信等)、燃气、远距离信号传输、军用光缆、信号灯动力及控制、照明、热力等。因此需要依据压力管线避让重力管线、电力管线与燃气管线分两侧布置、高压电力与弱电分开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规划设计。

这些管线层层相叠,从最深的雨水污水管道到比较浅的通信管道,把路口的地下挤得密密麻麻,大树的根系需要的土壤深度和宽度都难以满足。

也因为这个原因,路口的大树比较难种,很多城市选择了在路口安装遮阳棚来为市民提供阴凉。

道路地下空间资源有限

当管线和大树“争”起来了 我们怎么办?

杭州是座快速发展的城市,也是美丽的旅游名城,快速发展的同时,让城市更绿更美是所有杭州人的期盼。

空间冲突在每个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都会遇到,绿化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空间冲突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通过打造高温韧性城市的系列报道,听取市民的呼声,从现状、原因进行剖析,努力去寻找发展和绿化两者的平衡点,来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让发展和绿化两手抓,两手硬。

比如建设部门能否在道路设计时,做更多空间布局优化提升的探索尝试,在考虑满足道路交通功能时,也给后期种树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些年杭州一直在推广建设地下综合更多管廊,会否给大树留出更多生长空间?这道题目很难,但城市发展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我们也是在不断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城市需要更新改造,拓宽道路,建设地铁,这个过程中需要迁移树木,绿化改造,这些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建设过程中,需要迁移多少树木,哪些树可以迁,哪些树最好不要迁,迁去哪里 ,回迁复种的比例多少,能不能公示,让市民心里有个底。

市建委是不是可以像成立河道长一样成立路长,或者发动市民寻找种树的金角银边,开展补种活动,把每个能够补种的地方都种起来?

绿化部门是否可以联合成立民间护绿队,提高市民对城市绿化的认知和参与度?

爱绿护绿人人有责,不仅仅关系到各个建设和管理部门,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市民给予意见和建议。

关于爱绿护绿,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欢迎来橙柿互动论坛给橙柿直通车留言,我们将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市民代表进行专题讨论,四手联弹,共创美好城市。具体留言方式请见版面左侧介绍。

留言方式:

1.下载橙柿互动App;

2.橙柿互动首页“橙友圈”—直通车—“我的建议”论坛发帖,好的意见建议,橙柿直通车会递交给相关部门评估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