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中秋 摄
记者 翁丹妮
从仰望星空到登陆星球,过去的一个多世纪,见证了人类的航空航天技术迅猛发展,数千年的飞天神话成为现实。
科学启航,为好奇的探索引路;逐梦苍穹,为年轻的梦想扬帆。昨天上午,浙江省科技馆迎来了一场特别的“科学有观”活动,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到了青少年之中,与大家面对面,聊起了他的航天故事。
数代耕耘,打造迈向太空的中国高度
中国的航天梦从1956年启航,这一年的10月8日,钱学森受命组建的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所以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导弹梦、航天梦的元年。
活动一开始,浙江省科技馆的科普剧《钱学森》就带我们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岁月。舞台上,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生动演绎了钱学森回国之前的斗争与报国的决心,他曾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如果没有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打造的国之重器,就很难有如今科技强国的中国力量、迈向太空的中国高度。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科普剧的生动表演让人心潮澎湃,而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群科学家在为航天事业奋斗。接下来,浙江大学微小卫星中心主任金仲和教授就跟大家分享了“现代航天与微小卫星”方面的科普。
金仲和从人类的第一颗卫星Sputnik-1娓娓道来,讲述了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扩大认知边界的过程。从最早期用于军事用途的卫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民用卫星上天,比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在未来,卫星还会朝着微小型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持续攻关,诠释寰宇之内的中国梦
活动现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也跟大家分享了这段经历,“在火箭分离的那一刹那,我感受到了失重,这跟我在地球上做过的所有失重练习都不一样”。
当地面指挥刚告诉杨利伟能在舱内活动了,“我第一时间冲到了舷窗,甚至没有顾上之前学习的那些动作规范,我最先望向的就是地球。”当有小朋友问道在太空里看到了什么,杨利伟这样描述,“我能看到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甚至连海岸线都清晰可见,而宇宙就是无垠的黑色,由于没有大气层的折射,太空中的星星不再闪烁,而是非常透亮的天体,就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还会看到有些文章写了杨利伟当时听到了奇怪的“敲门声”,对于这个传言杨利伟也在现场给出了解释,“我们地面和太空的环境有很大不同,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飞船在太空中还是会经历极大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零件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一些声音的产生。”
【科学TALK】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 杨利伟
问:如何成为一名航天员,是不是有很多选拔和训练?
答:航天员的选拔周期很长,我们当时第一批选拔历时两年,中间有档案选拔、临床体检、特殊因素检查等过程。因为航天员是一个特殊行业,尽管我们有各种生命保障系统,但是太空是一个高真空高辐射高温差的环境,我们需要做很多训练才能适应,比如失重训练、前庭功能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大量的太空知识,一共有十三个门类,五十多门课,相当于又念了一个本科。
问:我们国家现在有三批航天员,未来,除了飞行员,是否还有其他职业的人可能成为航天员进入宇宙呢?
答: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员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但第三批还有来自科研院所、大学等的工程师、科学家,将来更多不同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航天员。
问:我也有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答: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求知的兴趣。
ABOUT.科学有观
为传承科学家精神,赋能新时代发展,激励引导青少年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2021年浙江省科技馆以社会科学传播责任为驱动,基于核心需求,打造全新科普品牌——“科学有观”。通过科学家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可亲、可敬、可感、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