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
会议除要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6个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在经济稳定恢复中承担应有责任”外,还透露一个细节——
6省里4个沿海省,即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记者 殷军领 汤晨琛
我国财政是如何上缴的?
谈到财政上缴,先来聊聊我国税收政策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即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支出统一由中央拨付。这样一来,地方在财政收入上没有很大的积极性,不太利于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
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管理体制,简单来说就是“分灶吃饭”。明确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对地方收支不平衡时予以包干和调剂。自此,中国也开始进入多种形式的“大包干”时代。比如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
因为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承包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北京就是“收入递增包干”,以1987年财政收入作为基数,设定固定增长率4%,此后超过4%的增收部分都归北京,没超过的则和中央五五分成;广东的包干更简单,1988年上缴中央14亿元,以后每年在此基础上递增9%,剩余的都是自己的;上海实现“定额上缴”,每年雷打不动上缴中央105亿元。
财政包干制让地方积极性大为提高,但造成了中央财政收入不断下降。财政乃国之根本,中央政府手上没钱,很多事想干干不了。
于是在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即把税分为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共享税(如增值税)。
分税制改革最重要的税种是增值税,占全国税收的1/4。改革前,增值税(产品税)是最大的地方税,改革后变成共享税,中央拿走75%,地方留下25%。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第二大税种,在2018年就占到全国税收的23%。在2002年之前是按照行政隶属上缴,中央交中央,地方交地方。但中央企业远没有地方企业多,在2002年所得税改革后,除特殊央企所得税归中央外,所有企业所得税中央和地方六四分成(仅2002年五五分成)。
分税制改革让中央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的22%一跃变成55%,并长期保持这一水平。改革后大大增强了重要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之后应付一系列重大冲击,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等奠定了基础,也保证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国防现代化建设。
为何要求沿海4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4省贡献超过6成。
31个省市自治区每个地方都要上缴财政,但并不是所有地方净贡献都是正的。这样就要说到一个概念:转移支付制度。
即各级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缩小差距,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数额则一般通过人口、面积等社会经济指标和教育、治安等社会经济活动来确定。
也就是说,当地方政府上缴税收大于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补贴时,净贡献就是正的,反之就是负的。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计近9.8万亿元,规模为历年来最大;从增幅来看,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上年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增幅为近年来最高。
哪些省份净贡献财政比较多呢?
翻开2021年各省市净贡献国家税收情况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8个省市是正的: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
这8个省市上缴得多,拿的补贴少;其他23个省市自治区都是上缴得少,拿的补贴多。
比如在净贡献税收为正的省份中——
广东10264.6亿元,遥遥领先;
上海和北京分列二、三位,分别为7877.1亿元和7750.2亿元。
其他依次为,江苏5612.5亿元,浙江5607亿元,山东1761.5亿元,天津1317.5亿元,福建820.8亿元。
净贡献财政为负的省份中——
黑龙江位列第一,为-2882.4亿元;
其次为河南省和四川省,分别为-2753.7亿元和-2518.1亿元。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李克强总理要求沿海4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了吧,因为这4省真的是财政大户,也理应勇挑大梁,承担应有的责任。
各省政府要过紧日子
但是,地方政府也不能等着中央转移支付过日子,新华社消息中说得很清楚,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消息中提到,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已基本下达,各省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
“紧日子”怎么过?这其中就包括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加大财力下沉,保障基层“三保”尤其是保基本民生支出、保基层工资发放。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要拿沿海的钱,补贴中西部地区。
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主要分配给中西部、东北地区,是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东部沿海地区是很发达,财政收入较多,但是也少不了中央和中西部地区的大力支持。比如发展政策,都是中央给的,电力、煤炭,包括劳动力等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中西部。
总之一句话:全国是一盘棋,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的“顶梁柱”,要勇挑大梁。
综合 新华社
参考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著)
参考资料:国家统计局以及公开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