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橙友与800多年历史的“杭州大书”同台

网友留言:“杭州非遗,有新血液啦!”

2022-07-30

朝晖文化公园内,有一片以银杏出名的“网红”打卡地。你知道吗?在这片“最美银杏林”旁边,还藏着一家非遗“瑰宝”——古韵居百姓书场,说着800多年前源自南宋的“杭州评话”。去年,书场还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浙江省非遗曲艺试点书场试点名单。

昨天,在这家杭州老百姓家门口的书场,有一场特别活动:“宋韵留声 杭城记忆”杭州市非遗曲艺书场系列活动之“品千年宋韵、享共富发展”古韵居百姓书场杭州评话书会市民专场,邀请杭城老百姓用杭州方言,共品源自南宋的“杭州大书”。

活动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朝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承办,拱墅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协办。

现场还有经橙柿互动海选出来的小橙友们,用杭州话展示才艺,与杭州评话传承人同台演出。记者 潘卓盈 通讯员 连黎鸣

11岁男孩的小热昏引来热烈掌声

“介个套,拾个套,杭州话有木佬佬。”当11岁的杭州男孩许涵钧在台上,一口气不带喘地唱完长长的一段杭州小热昏《说好杭州话》,底下掌声雷动。奶奶说,许涵钧6岁就跟着他们在西湖边唱小热昏。

方言包含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积淀和民俗特色。杭州评书俗称“大书”,用杭州方言说表,起源于南宋,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宋韵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让更多杭州老百姓走进非遗曲艺书场,弘扬非遗文化,普及杭州曲艺,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向社会海选征集杭州话才艺秀。

其中,年轻人和孩子报名最多,最小的报名选手才5岁。当看着他们在台上唱着杭州老底子的小热昏,演着曲艺,直播评论区有人留言:“杭州非遗,有新血液啦!”

经过专家评审,张籽丘、许涵钧等5位选手的作品脱颖而出,被评为最佳作品奖。

“杭州曲艺,后继有人”

惊堂木一拍,台上的杭州评话说书人朱剑萍,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杭州评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剑萍,是杭州评话目前唯一的女传承人,师从李宝渊,1989年又跟着李伟清学书。现场,她给大家带来了评话《大运河的传说》,讲述杭州百姓家门口的故事。

朱剑萍退休前,是一名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评话演员。这次杭州评话书会市民专场,杭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杭滑)院长董其峰也来到了现场。

杭州评话始于南宋,在杭城的历史上,各个书场、茶馆都能听到杭州评话,许多老杭州也是听着评话长大。董其峰说,朝晖古韵居百姓书场是杭州评话的重要传承保护基地,十几年来坚持公益开放,守正创新,为振兴非遗曲艺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杭滑将和拱墅区、朝晖街道进一步深入合作,把更多的非遗曲艺项目带到老百姓的身边,在激活传统非遗曲艺项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为杭州市民带来“精神共富”。

“目前,杭州市现有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2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就有6项,杭州评词、杭州评话、杭州小热昏、杭州摊簧、武林调、独脚戏。”董其峰介绍,“杭滑是这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两个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滑稽戏、杭剧)、一个杭州市级非遗项目(杭州方言)的责任保护单位,这些年来一直在积极努力地做着传承和保护工作。同时,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曲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始终活跃在杭城的文化服务战线,比如像今天登台演出的杭州评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剑萍老师。”

这些年在非遗专家的指导下,杭州实施曲艺类非遗项目提升工程。像杭滑恢复了杭州评词传统长篇《白蛇传》、杭州小热昏传统长篇《七条命案》、武林调《岳母刺字》、杭州摊簧短篇《遥望西湖》等曲目的整理改编及演出。看着这次杭州评话书会市民专场舞台上,踊跃登台的小小选手们,董其峰感慨:“杭州曲艺,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