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广汉市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6个“祭祀坑”目前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数件造型奇特的珍贵文物前所未见。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面积约12平方公里,最早被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自2020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组成联合考古队,在1、2号“祭祀坑”旁边,相继发现、发掘了距今约3000年的3号至8号6个“祭祀坑”。
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也在进行中,占地面积66亩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预计将于2023年完成,建成后公众可以在博物馆的“开放式”修复馆里与文物见面。
基本确认遗址祭祀区 祭祀区内分布的商代遗存 均与祭祀活动有关
2020年至2022年,祭祀区共计开展发掘面积1834平方米,基本确认了祭祀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范围,与北侧紧邻的三星堆城墙平行,面积将近13000平方米。
祭祀区内分布的商代遗存均与祭祀活动有关,包括1986年发掘的1号坑、2号坑以及本次新发现的6个坑,在8个坑的周边分布着矩形沟槽、小型圆形或矩形祭祀坑,以及南侧的灰沟、西北部的建筑。灰沟、建筑基础以及小型祭祀坑出土有金器、有领铜瑗、跪坐石虎、跪坐石人、石琮、石璧、玉凿、绿松石和象牙等珍贵文物。在现有祭祀区表面堆积(第⑤层)之下还分布着埋藏整根象牙或相对完整玉石器的祭祀坑,表明该祭祀区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目前发掘的6个新坑为代表的祭祀遗存为该祭祀区偏晚阶段遗存。
6个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
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截至2022年5月,K3、K4、K5、K6已经结束野外发掘,其中K3、K4进入整理阶段,K5、K6正在开展实验室考古清理,K7、K8正在进行埋藏文物提取阶段。
K3出土1293件:铜器764件、金器104件、玉器207件、石器88件、陶器11件、象牙104件、其他15件;
K4出土79件:铜器21件、玉器9件、陶器2件、象牙47件;
K5出土23件:铜器2件、金器19件、玉器2件;
K6只出土两件玉器;
K7出土706件:铜器383件、金器52件、玉器140件、石器1件、象牙62件、其他68件;
K8出土1052件:铜器68件、金器368件、玉器205件、石器34件、象牙377件。
这次公布的宝贝名字和实物都十分玄妙,比如下面这个龟背形网格状器:
它被负责7号“祭祀坑”发掘的四川大学教授黎海超亲切地称为“月光宝盒”,初次邂逅,黎海超说“过去的认知里没有这东西,一下就觉得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这件宝物是对称的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侧边“暗藏玄机”,一侧类似合页,它附带了四个青铜龙头把手和两三根青铜飘带,最让人称奇的是,青铜器里还装了一块大小形状相合的青绿色美玉,在灯光下反射出温润的光芒。
通过微痕分析考古学家发现这件青铜器外面还裹着丝绸。
下面这件文物造型复杂,充满想象——铜神坛。
它的外观可谓精妙绝伦,上面不仅有人,还有神兽,反映的是一个祭祀场景,是古蜀人想象中的“神仙世界”。
神坛从低到高,由三个部分构成,最下面的部分是带镂空花纹的台基,台基的每一面正中心分别坐着一个人。有一组人比较高大,肌肉感做得非常明显。
截至目前三星堆6个“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个个凝聚着“奇思妙想”。“三星堆的奇特是古蜀人丰富想象力和精湛手工业的完美结合,但其想象表现出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和谐理念。”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
3号坑、4号坑、7号坑、8号坑 距今3200年至3000年
考古队对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除5号坑和6号坑年代稍晚之外,3号坑、4号坑、7号坑、8号坑的埋藏年代一致,为商代晚期,距今3200年至3000年,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
迄今为止,3、4号祭祀坑已结束发掘,5、6号祭祀坑整体切割搬迁到文保中心进行实验室考古,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7、8号坑则再度发现大量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
据了解,7号坑文物在象牙之下,主要是小件青铜器和玉器,其中铜顶璋龙形饰、三孔玉璧等较有特点,尤其一件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成为“镇坑之宝”。
8号坑则揭露出大量体形巨大且造型前所未见的青铜器。在此前曾经公布的铜巨型神兽、铜神坛之外,顶尊蛇身铜人像、铜立人像、铜龙、铜戴象牙立人像、铜猪鼻龙形器、铜神殿形器盖等文物,造型均为中国青铜时代前所未见。据介绍,这些器物功能有的是祭器,有的则可能是祭祀场所的装饰构件。它们的发现,将为揭秘三星堆人为何把大量珍贵文物埋入地底提供珍贵线索。
除了碳14测年,三星堆祭祀区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同样成果丰硕。此前发现了大量的丝蛋白残留以及丝织物残留,并且在4号坑灰烬层中发现了竹亚科、楠属、阔叶树材、棕榈科、芦苇、禾本科、甘蓝、大豆、菊叶香藜、少量碳化稻等植物,其中竹亚科占90%以上,表明古蜀国的气候温暖湿润,祭祀区紧邻河边且植被茂密,该结果对研究四川盆地同时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至于碳化稻种子,考古人员认为可能是不小心洒入其中,却也能够证明当时的三星堆主食应该就是大米。
有意思的是,6个祭祀坑虽然有机物质存在严重降解,但仍然能检测到丰富的有机物质。其中,脂肪酸分析说明祭祀坑存在明显指向动物脂肪的有机物证据。蛋白质组学检测到黄牛、野猪蛋白质成分,结合商周时期的祭祀特点,黄牛、野猪在三星堆很可能被用作祭品。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采用红外复烧测温方法,得知4号坑灰烬层燃烧温度为400摄氏度左右。这为确认三星堆先民是否把器物堆放到坑内再进行燃烧还是在坑外燃烧的祭祀行为,提供了宝贵线索。
据新华社、央视新闻、四川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