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年

贝多芬、拜伦、普希金有什么交集?

2022-06-04

《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 [美]哈维·萨克斯 著 朱明月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824年5月7日晚,在维也纳,《第九交响曲》对博爱的呼吁第一次被公众听见;而往维也纳东南方向700英里(约1126.5公里),在泥泞不堪的希腊城镇迈索隆吉翁,一具装着乔治·戈登·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遗体的密封棺材,正漂浮在装满180加仑烈酒的木桶的黑暗中。那个时代最受崇拜的诗人已逝世两周半了,而他的遗骸正要开始为期五周的海上航行,此次航行将带他回到他的家乡英格兰。

与贝多芬(他比拜伦年长17岁)一样,拜伦勋爵在其同时代人眼中是浪漫主义的化身——一个放荡不羁的天才,无法以普通的行为标准来解释,只听从自我。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1824年5月7日首演,是音乐史乃至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音乐学家哈维·萨克斯描绘了与作品相关的细枝末节,揭示其缘何成为后代作曲家的艺术创造标杆。

特别之处在于,作者考察了同一时期文化史上的其他重要角色。同样在1824年,普希金笔下流淌出《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致大海》,尤金·德拉克洛瓦画出《希俄斯大屠杀的场景》,司汤达忙着创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海涅在构思《哈尔茨山游记》和《北海集》……

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其艺术理念和政治观点,而他们的作品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共同交织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文化图景,成为观察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