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92岁老人翻出阳台打扫卫生被困

他曾是浙江男篮元老,老伴是岳飞第29代后人

2022-06-04

记者 杨丽 实习生 林纪彤

通讯员 金汉 卢钰

一位老人站在一楼商铺顶上,人卡在阳台外墙和晾衣杆间,来来回回移动。

马路对面一家水果店老板看到了,报了警:“我对面有个老人被困在2楼阳台,好像回不去了,你们快来!”

5月30日早上8点,湖滨派出所接到这起“家门口”的报警,事发地点在邮电路上,离湖滨派出所距离不到100米,民警钱炯几步路就赶到了现场。

被困在阳台的老人四处张望,看着有点为难,倒也平静,没大声呼救。

“你别急,我们马上来救你,你楼上的门开着吗?”钱炯抬头喊。

“门开着的。”钱炯原本打算到房子里,从里面把老人抬进去,但跑到二楼,门是关上的,可能被风一吹带上了。

老人站着的顶层平台,距离地面4米左右高,救援需要登高工具,钱炯请消防支援,三名湖滨中队的消防员赶到,搭好梯子爬上商铺屋顶,合力将他抬回屋内。

老人进屋后,说是想去阳台外打扫下卫生,就翻出阳台去打扫了,看他好像还未从刚才的事情中缓过神来,钱炯就和他聊两句缓解下。

“你这个岁数了还这么能干,家里弄得这么干净,外面也在打扫。”

“还行还行。”老人说这话的时候,有点小骄傲的样子,钱炯问了老人年龄,才知道老人已经92岁了。

这次出警,让钱炯印象深刻。

一是老人家里收拾得很干净,电视机上一点灰尘也没有,桌子上收拾得井井有条,摆放着水果和保健药品,桌角还摆放了一大束花,“房间干净得都不敢进去,我特地问了可以走进去吗,他说可以我们才进去。”

二是老人家身手不凡,“92岁了,能从窗台翻出去,也算是身手敏捷了。”

钱炯进屋后问过老人,是否需要联系子女时,他连忙摆手说不用,说自己身体蛮好,用不着联系他们,当时,还以为他是独居老人。

但钱炯是从警28年的老民警,不放心,当晚和社区民警去了一趟老人家,问问身体情况。前晚,社区民警还是不放心,又去了,开门的是老人的大儿子,才知道他并不是独居老人。

92岁老人翻出窗户打扫卫生

这两天,记者去了老人家拜访,说起翻窗这件事,他有点不好意思。事发当天,他站在窗户边,看到平台有落叶和烟蒂,想去打扫下,“我一只脚跨上去,撑着窗台,再借双手的力量翻了出去”。

打扫了一半,他准备踩在塑料筐上翻回屋里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咔嚓”一声,常年放置在阳台外、早已老化的塑料筐承受不住重量裂开了,老人没站稳,摔倒是没摔,但要再爬上去,力气没了。

老人家住在邮电路,邮电路一带,夜宵美食出名,每天晚上热闹,但清早,路上没什么人。马路对面水果店开门早,“咔嚓”声在清静的早上显得格外响,好心的老板听到了,就报警了。

“本来想等会再翻进去的”,老人家阳台窗户外,搭着两根晾衣杆,窗户与晾衣杆之间大约二三十厘米的空隙,被困在空当里。

老人有三个子女,现在,老人和大儿子夫妻俩住在一起,家务都是儿媳做的,让民警钱炯印象深刻、“收拾得很干净”的屋子,都是她的功劳。

事发当天,大儿子去西湖边散步了,儿媳出去买菜了,家里没人。等大儿子回来,民警和消防队员都已经离开了。老人跟大儿子说了,还有点懊恼,“闹出这么大动静。”

民警消防走后,老人还惦记着平台上没打扫完的垃圾,时不时探出头去看看。

大儿子知道爸爸的脾气,“不打扫完,心里就会一直挂念这件事”,大儿子身高1米83,比父亲高出十多厘米,上到平台,把垃圾清理掉了,还用水清洗了,“这下放心了吧?”

看儿子搞好卫生,老人果然心情好多了。

原来是浙江男篮元老

老人名叫龚华,出生于1931年,他可是浙江男篮元老级人物。

龚老从小爱好体育,在杭州岳庙附近的体育学校读书时,爱上了打篮球,也是在那时,年轻的他认识了一个姑娘,姑娘还是岳飞后代,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当年,他从体校毕业后,去上海华东体育学院学习,回杭州后参与组建了浙江省第一支男子篮球队,也就是浙江男篮。

1895年12月,篮球传入中国,到1953年,浙江组建浙江男篮时,篮球运动在中国已有50多年历史。组建后的浙江男篮算是厚积薄发,当时国家男篮到全国各省,和省级篮球队打比赛,浙江男篮是比分悬殊最少的省级篮球队,当时在篮球界,有个说法是:和国家队打比赛,要先打过浙江队。

当年组建浙江男篮的时候,选人到训练,龚老和同事都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上场打过球,当过教练。后来被分配到杭一中(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当中学体育老师。

20世纪60年代初,龚老调到杭州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任体育科副科长,负责群众体育活动工作,一直工作到1991年退休。

相伴60年的老伴是岳飞后人

因为和体育活动长期打交道,龚老退休后,保持锻炼身体习惯,去西湖边跑步散步练气功,“到90岁之前,他还去西湖边做俯卧撑”,大儿子说,父亲年纪大了后,把俯卧撑强度降下来点,“把手撑在西湖边的靠椅上,一口气可以做上十多个”。

2010年一天,龚老出去锻炼,练习倒走,没看到前面停着辆自行车,人撞倒了,骨头摔断了,好在身体硬朗恢复得不错。恢复后,老人照样每天早出锻炼。

2012年,相伴60年的老伴突发脑溢血走了。

老伴叫岳月媚,是岳飞第29代后人,早年读的是中专护士专业,后来嫁入龚家,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家庭上,有时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我妈妈出身于书香门第,中专毕业,我爸爸是大专,他们在当时算学历高了,是知识分子”,大儿子说,父亲从来不和母亲吵架,“很宠我妈妈的,平日里都听老婆的话。”

老伴走了后,龚老以为没人管着他了,没想到三个孩子开始管起自己来了。

每天父子俩“谈心”一小时

龚家三个孩子,如今也都是做外婆、爷爷的人了,大女儿71岁,大儿子68岁,小儿子66岁。

一直以来,大儿子跟父母住一起,现在,大儿子夫妻俩照顾父亲的一日三餐,另外两个子女也会过来看看老人。

每次,龚老看到三个孩子,时不时还要训上他们几句,有时候说话还蛮呛。虽然嘴硬,但这次的“大动静”,还是给老人带来了“深刻教训”,过了几天后,老人主动跟大儿子说,“下次不再爬出去了,万一摔坏了,要连累你们了”。

每天早上,老人很早就醒了,等天蒙蒙亮,就下楼走三四百米路去买油条,有时去家附近的新丰小吃店买馄饨。

回家后,儿子已经给他准备好了牛奶、鸡蛋、蜂蜜,加上买来的油条,老人吃完了就顺道拐到西湖边走一圈,做几个俯卧撑再回来。

午饭,大儿子准备好老人喜欢吃的汤圆、粽子等,吃好后休息一会儿,兴致来了,老人又会出门去走走逛逛;晚饭,会炒几个菜,吃点稀饭,晚上七八点就上床休息了。

每次出门,老人打个招呼,“我出去走走”,就管自己出门了,他不喜欢子女跟着,“一个人走到哪里想停就停,不用管别人,我这个人本来就不喜欢热闹。”

以前,老人还会喝点啤酒,但夜里起来上厕所太麻烦,就慢慢戒了。老人喜欢看报纸,是《都市快报》的铁粉,看完,会把报纸整齐地摞在一起放在桌上,不出门的时候,就在自己房间里看报、抽烟、喝茶。

每天下午,大儿子要主动找老人“谈心”一个小时,“要是不和他聊,他脑子变木的”,每次一开始,大儿子纯属尬聊,天南地北说上一会儿,父子俩抬上一会杠,老人有兴致了,交谈渐入佳境。

老人身体不错,除了血压高点,平时连感冒也没有,但毕竟年纪大了,有时记忆也会模糊,“越是现在的事,他越记不住,以前的事,他都记得很牢,有时做梦他也会当真”,大儿子说。

有一天半夜,老人突然来敲大儿子房间门,问他:“你妈呢?你妈睡在哪里啊?”

大儿子指着柜子上妈妈的遗像跟他说,“妈妈都走了快十年了”,老人才回去睡觉了。

90大寿人多得拍照都站不下了

大儿子叫龚伊珉,可能遗传缘故,他也很喜欢锻炼,穿着白色T恤,一头乌黑头发的他,根本看不出来近古稀的年纪,他也经常去西湖边锻炼,和父亲一样,做做俯卧撑、跑跑步。

他以前做过多年餐饮,在官巷口那开过一家“中解点心店”,一度在杭城很有名,店里卖的鸭血小馄饨、鱼圆小馄饨都是他家独创,电视台都来采访过他,每天店里爆满要排队。

后来,点心店所在地段拆了,夫妇俩换地方开了家饭店,改做杭帮菜,算是最早一代做杭帮菜的人了,2001年,河坊街开街,夫妇俩也在那开过“俞记农家菜”,改做农家菜,“就是妈妈的味道、爸爸的味道,做起来比做杭帮菜容易”,但做饭店,夫妇俩都要上阵,渐渐地,精力也不够了。

十多年前,夫妻俩把饭店生意结束了,“我年纪也不小了,就退休了”,就此退出杭州饮食江湖,专心在家照顾年迈的父母亲了。

龚伊珉的舅舅和父亲同岁,今年都92岁,两位老人经常一起过生日,两年前,两位老人90大寿,两家人几十个人聚在一起,拍同框照片,人多得都站不下了。

如今龚老一家,四代同堂,老人会想小辈,当他念叨着“老大、老三好久没来了”,其实是说想孙子孙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