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接连三家核酸检测机构被立案

多名实验室相关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他们涉嫌哪些违法犯罪行为?

2022-05-30

5月29日,平安北京微信官方账号发布通报:5月28日,发现“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目前北京警方已对该实验室立案侦查,将法定代表人张某某(男,52岁)等人查获,案件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这是继5月27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被立案侦查、5月21日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被立案查处之后,10天内第三家被查的核酸检测机构。

在5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进一步加大对核酸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强调要依法执业,严格检测质量,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进行严肃查处,并在全国进行通报。

北京多名医学检验实验室相关人员 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一、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

5月29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49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党委委员王小娥介绍,本轮疫情以来,北京市由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组成核酸检测质量检查组,开展多轮质量监督检查,为确保核酸检测质量安全、阻断社会面疫情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28日,市卫健委组织专家对阳性病例既往阴性检测结果的样本溯源检查,通过视频检查和查看PCR仪上的扩增记录发现,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溯源记录不完整,记录规则不清晰,不能提供原始标本流转单和扩增板原始纸质记录,部分时间点扩增文件记录与实验室自述检测数量不符,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以上情况严重违反质量安全规定,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导致对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发现和管控不及时,造成疫情进一步传播风险。

在固化证据的基础上,市卫健委立即对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了严肃处理,勒令其立即停止执业,启动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程序,并配合公安部门予以立案侦查。

目前北京警方已对该实验室立案侦查,将法定代表人张某某等人查获。

二、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

5月27日,@平安北京 发布情况通报:针对“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北京警方已对该公司立案侦查,目前,已将实验室法定代表人王某某(男,43岁)等人查获,案件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5月27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披露了北京金准医学涉嫌犯罪的更多信息。

据介绍,自今年4月25日以来,北京金准医学为牟取非法经济利益,违规将多管“5混1”“10混1”核酸样本,采用3管混管检测,人为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法定代表人王某某等17人,被海淀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根据近期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印发的“进一步降低检测价格的通知”,多人混检将按照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北京金准医学此次将核酸检测样本多管混检,人为稀释样本,可能是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手段。

什么是3管混管检测?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大规模核酸检测多采用10混1形式,即将10人的采集拭子放到1支采集管里,每管再做单独检测,而3管混管检测相当于把3个10混1的样品,只做一次提取、扩增。

“本来如果测出阳性,只要将对应的10人管重做单独采样,再做单人单管检测就可找到谁是阳性。”而3管混管检测,相当于把3管10混1的样本提取后加到同一个待测孔,其后果是“样品里有干扰(抑制性成分浓度增大),初始扩增模板浓度降低,都会导致有阳性却检测不到,灵敏度大大下降,出现假阴性是难免的。”常荣山同时指出,由于人工、试剂等消耗大大减少,检测成本会大幅下降。

三、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

5月21日,据北京市房山区政府网站消息,因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被房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违法事实为:2022年5月14日,监督员发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广阳大街9号1幢3层315-323的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

“朴石医学”全称为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于2020年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是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2021年初,涉事实验室被列为医政医管局公布的“第一批合格第三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名单”,而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北京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学检验实验室2022年4月审核合格机构名单”,该实验室也位列其中。

21日,北京市公安局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媒体报道、市民关注的“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已立案查处。

截至目前,根据卫健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公安机关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对实验室实际控制人周某某(男,38岁)、法定代表人武某某(男,37岁)等6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有业内人士指出,原始检测数据代表真实的检测数,难以作假,如果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可能是存在较大批量没检测就直接出具结果的情况,而这一情况或会导致“假阴性”的检测结果,带来疫情在社会面隐匿传播的可能。

根据房山区纪委监委5月27日发布的消息,房山区卫健委副主任杨大庆、医政科科长晋长皓、医政科三级主任科员邢曼,因在对朴石医学监督管理过程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房山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在上海、安徽等地也曾有类似事件曝出

5月10日晚,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融创滨江壹号院小区部分居民表示,怀疑核酸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强烈要求撤换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异地或黄浦)对五里桥街道的检测工作”。

据悉,4月30日该小区出现一例新冠肺炎阳性病例,5月1日起,该小区开始实施单人单管核酸检测。5月5日、6日的核酸检测分别由上海中科润达气膜实验室(黄浦)和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异地)完成。

5月6日深夜,融创滨江壹号院共有13位居民核酸报告为阳性,之后,13人收到警方劝导转运的电话。结果5月7日凌晨两点,5月6日的核酸报告出来,5月5日检测为阳性的居民结果都是阴性。而负责该小区5月5日核酸检测的是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事情发生后,相关社区已撤换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

实际上,这不是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核酸结果首次出现“假阳性”。5月10日,一份《中科润达关于五里桥5例样本检测结果的情况说明》对此前上海五里桥5例样本检测假阳性事件回应称,该检测“质控结果均在控,实验室操作规范,结果可靠”。

5月10日,上海市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表示,针对网上部分市民对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反映,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决不姑息。

此前,4月23日,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合肥对两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给予警告并暂停合作的通报》称,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在蜀山区区域核酸检测中,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影响合肥市对疫情形势及时研判,更为严重的是,此前已多次发生类似情况,有的还几次出具“假阳性”报告,严重干扰了合肥疫情防控大局。经研究,决定对上述两家实验室给予警告,立即暂停两家实验室在合肥市范围内的合作业务。

医学检验企业加速增长

监督检查力度需加强

根据国家卫健委近日披露的数据,目前,全国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约1.3万家,取得核酸检测资格的技术人员15.3万人。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近十年来注册量变化来看,我国医学检测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21年新增301家,同比增长20.4%。2022年1月至5月中旬,我国已新增医学检测相关企业145家。

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加强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针对部分地区在组织全员核酸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地严格落实该办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根据《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各医学检验实验室应保证检验结果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不受不当因素影响,不出具虚假或不符合规定的检验报告;医学检验实验室接收或直接采集的标本数量应当与检验能力相匹配,建立检验需求超过自身服务能力的预案,避免标本数量明显超出检验能力导致的标本积压、标本失效、检测结果反馈迟缓等问题。

2021年2月,国务院又印发《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大规模检测实验室应当同时符合以下六项条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或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按照规定规范开展室内质控,并参加省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委托临床检验中心或其他机构组织的实验室室间质评,且最近两次质评结果合格;具备经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备案的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实验室条件;近两年内未受行政处罚,信誉良好;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检测时效要求规定的其他条件。

近年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一些医疗领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专业、便利服务,这是医疗改革实践的样本,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创新。在这一背景下,政府职能部门尤须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引导这一行业规范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必须摒弃“一锤子买卖”心理,珍视来自社会和公众的信任,增强责任意识,恪守道德和法律底线,以过硬的检测能力和水平赢得市场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