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大运河畔

杭一棉女工再相逢

2022-05-28

从左至右,吴慧娟、沈国琴、屠超英的女儿吕姿萱、摄影师钱明。

左一吴慧娟、左三沈国琴、左四屠超英。

40年前,1982年的五一劳动节前,一个20多岁的摄影师小伙钱明,来到京杭大运河拱宸桥旁的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拍下一组年轻劳动者的照片。

今年五一劳动节,我们推出报道《杭一棉这些年轻女孩,你们在哪里?现在还好吗?》,引起广泛关注。很快,我们证实了照片中三个姑娘的身份,她们分别是吴慧娟、沈国琴、屠超英。

昨天,照片中的杭一棉女工们和当年拍照的摄影师钱明,再次回到拱宸桥旁……记者 程潇龙

“妈妈这辈子笑得最开心的一次”

40年后,63岁的吴慧娟站到拱宸桥上,试图寻找当年工作过的车间,“我离开后,再也没来过这里,变化太大了。”

和她一起赶来的63岁的沈国琴,是照片里个子最高的那个姑娘,她说,“大运河还是那条大运河,运货的船来来往往,拱宸桥一点也没变,只是两岸的风景变得有点陌生。”

桥弄街一旁矗立着一幢小楼,门窗是全木结构,漆皮已经绽开,很有年代感。大门边有一张铭牌,注明是“杭州市历史建筑,杭州一棉有限公司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卫生所旧址,建于20世纪50年代,砖木结构,西式风格建筑。”

门口有两丛细毛竹生长,几个游人经过,在这里,我们等来了老照片中女工屠超英的女儿吕姿萱,昨天她特意从嵊州赶来,代替妈妈参加这场聚会。

一看到吕姿萱,两位大姐很惊叹,“太像了!眼睛、脸颊几乎一模一样。”她们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屠超英。

“妈妈去世时,我才8岁。”第一次看到摄影师钱明拍摄妈妈在杭一棉的照片,吕姿萱潸然泪下。从女儿吕姿萱的点滴回忆里,依稀拼凑出屠超英的人生——

家有三姐妹,屠超英是老大。进入杭一棉工作前,她在嵊州的下任村下乡。

1979年,屠超英进入杭一棉,工作了六年,1984年调到绍兴的新光制药厂,如今是家上市公司。

36岁那年,屠超英和丈夫到乡下探望父母,在山区道路上遭遇交通事故,不幸去世。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好像从来没开怀大笑过,这张照片,是妈妈这辈子笑得最开心的一次,记录了我从没见过的芳华。”女儿吕姿萱说,“她对自己比较节俭,对我比较宠爱,几乎从来不发脾气,我记得她骑自行车送我上学接我放学的事,她和同事们住在宿舍楼里,经常串门,我小时候不太敢睡午觉,怕一觉醒来看不到妈妈,她肯定是去串门了。”

算了算,如果屠超英还活着,如今也是一个65岁的老人。

“和我们一样,头发都变白了。”两位同事忍不住感叹。

摄影师再一次为她们拍下合影

在大运河边,摄影师钱明陪着她们,努力寻找当年杭一棉的老厂房。

一番辗转后,我们终于找到一排大厂房,两位大姐一眼认出,这里是当年的东纺车间。向北开的排气窗还在,一排排,涂着油漆,颜色较新。

接着,又找到一幢红砖墙老大楼,门口是两棵年代久远的香樟树,大家说“这是杭一棉行政大楼,厂长都在这里办公。”

可西纺车间哪里去了?一番探询才知道,已经拆除,原地建起了别墅。

“除了拱宸桥没变,全变了。”沈大姐感叹说,“当年,拱宸桥那边有个大众电影院,去看过《庐山恋》,哭得一塌糊涂。”

“和男朋友一起看的?”大姐说,“那时候工作很忙,我一个人看的。”

“在杭一棉工作,蛮苦的,噪声特别大,我们说话,双手做喇叭状,凑近对方的耳朵大声吼。车间里纱锭堆满了,值班班长就吹响哨子,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拼命吹。”

沈大姐一路还在念叨屠超英,“超英啊,很好的一个姑娘,她是落纱工,自己忙完了,会主动来帮我们这些挡车工,我们每个挡车工,要管几百个纱锭,忙得没时间喜怒哀乐,没时间吵架,更没时间哭。”

40年前,摄影师钱明在杭一棉,为女工们留下珍贵的影像。昨天,他把老照片放大尺寸,用镜框装裱起来,送给到场的每一个人。

在通益公纱厂的旧址前、在老行政大楼前、在大运河的拱宸桥上,他再一次为她们拍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