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照片在浙大附中的家长群里热传

浙大女生说:我就是照片里的人,这种场景在丁兰很常见

2022-05-27

这两天,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丁兰校区有三张照片在家长群里热传起来,被不少人点赞。

这些照片虽然拍摄时间不同,但主角是同一个人——化学教师林世强,无论白天、晚上,他都在帮不同的学生答疑。

记者联系上林老师,他说:“我在答疑时,也不知道哪位老师路过,帮我拍了照片,这其实就是学校里很常见的场景。”

一张照片是前段时间晚自修时拍的,有名男生问他问题,旁边一名女生拿着书在等。在食堂的照片是去年拍的,两名男生和林老师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正在交流。

还有张照片是3年前拍的,背景是黄龙体育场,两校区正在一起开运动会。林老师站在跑道旁边,手里拿着练习册,正在给身边两名女生做讲解。

这两人是同班同学,去年毕业,女生朱彦冰考进浙江大学,郑佳怡考进武汉理工大学。记者 张娜

运动会现场 和同学讨论一道题

浙大学生朱彦冰说:“我就是那张照片里的人,高一时集团开运动会,我自己的项目跑完,就在看台看看书,刷几道题目。我和郑佳怡是同桌,我们在讨论一道关于铁离子的题,不知道答案。正巧看到林老师在跑道边上,赶紧跑下去,问了他这道题。当时林老师几句话就讲清楚了,我俩就开心地离开了。”

回想高中生活,朱彦冰说这种答疑的氛围很好,和老师的关系也好。除了林老师,她还喜欢去找地理老师聊天。“有时老师讲题,不单单是解决了一道题,更重要的是给出一种思路,甚至是引导了一种思维方式,这就很棒了。”

郑佳怡在211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学的是生物技术。

“在校园各处,我都看到过同学们向老师提问,在食堂就遇到好几次。”郑佳怡说,自己很喜欢林老师的课,因为他讲课细致,比如实验操作中的具体细节,会讲得很详细,后来化学首考时真的考到了。现在大学里经常做实验,很多注意事项都是林老师交代过的,她一直谨记,很受用。

上学期期末后,她拿到班里的绩点第一,开心地和林老师报喜。林老师说特别开心。

除了林老师,郑佳怡还对生物老师刘小园的课念念不忘。“将来我也做一个生物老师,像刘老师一样。”

高中毕业不到一年,郑佳怡回过母校三次,她说上了大学后,才知道高中生活的好,处处都让人怀念。去年集团举办运动会,现场有直播,她和毕业生都全程观看,很多人都在怀念。“有在杭州读书的同学,还专门跑到现场去看,羡慕死我了。”

本部十几位老师来到丁兰

带领教师团队奋进 拿奖到手软

林老师教龄近30年,是化学教研组长,教学经验丰富,带出了一届届学生,提升很大,成绩都不错。

像他这样,从玉泉校区来到丁兰校区的老师,还有一批。上周,爱写作的狮子直播间来到丁兰校区探校,正碰上校长申屠永庆,他每周一在丁兰校区上课,中午时分正在校园里为同学们答疑。

2015年,丁兰校区刚开办,生物教研组长尹春跃来到这里,带领起生物组一批教师。

“当初组建丁兰,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所优秀的科学高中。除了玉泉来的一批老教师外,还招了一批新教师,素质都挺好,有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还有博士等。”尹老师说。

从老师们怎么写教案,设计好一节课,到站稳讲台,参加各类比赛,整个生物教研组的学习氛围都不错。

“这批老师知识结构新,现在高中新课改,加入了一些前沿的内容,和他们的知识体系都更接近,他们有优势。再加上组内的教研和指导,大家提升挺快,这些年也收获了一些成绩。”

比如吴思苹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杭州市教坛新秀,浙江省生物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在竞赛辅导方面,她在同类型的学校里是比较出色的,带出不少同学获得省级奖项。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的刘小园老师,参加“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的比赛,获得杭州市一等奖,参与开发2019年度浙江省省级精品微课程。

生物博士叶凌霄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发的微课《现代生物技术》,获得浙江省微课程开发活动优秀奖,开设的选修课《手把手教你做基因》深受学生欢迎。

“吴思苹、刘小园、李娜、童恬静四位老师,还参与了新课程选择性必修3课例的开发。他们都经过两三轮高三的历练,如今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尹老师说。

申屠永庆校长说:“浙大附中玉泉和丁兰两校区的师资是打通的,两校区其实是一个学校,老师互动很频繁,每年玉泉校区有十几位教师到丁兰校区上课。这个是周期性的,比如三年一轮。教师团队不断融合,也不断进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