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掇景园

岩芳水秀的瀑布

美女照镜石

小隐园

小隐园

盖叫天故居
(上接09版)
掇景园
当代浙江盆景的发祥地之一
在花圃,最不缺的就是花,沿路上的各色绣球花也正在争奇斗艳地绽放着,但这里,又不仅仅只有花,越往深处走,越是诱人探幽,古韵浓厚的宅院分散在各处,一直把你带到掇景园——一个盆景观赏胜地,也是当代浙江盆景的发祥地之一。
掇景园分室内展区、室外展区和生产作业区三大区域,共展出各类盆景400余盆。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潘仲连的《刘松年笔意》《自然之子》《听》等多件代表作都在这里展出。遗憾的是,就在上个月,潘仲连于家中逝世,享年91岁。
除了潘仲连大师的作品,还有另一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夏国余,以及浙江省盆景艺术大师余德生等大家的作品展示。
浙派盆景的特点是以高干型合栽式为基本形式,用材以松柏类为主,讲求自然动势。
岩芳水秀
杭州mini版黄果树瀑布
盆景园内还有一处隐秘的“小瀑布”,叫岩芳水秀。
两个本地游客不经意间发现了这里,不停拍照,感叹:“花圃里面竟然还有这样的地方,不来根本不知道。”“杭州mini版黄果树瀑布。”
这块区域,分布着大量的岩石,当然不是天然形成的。
这是著名园林大师孟兆祯院士设计的一座岩生植物园,它结合了植物、岩石与水体,是将中国特色融入岩石园的一种尝试。
岩石基本沿水体紧密排列,逐渐没入山脚池塘,用岩石和岩生植物组合而成的黄石山体叫“众香岩”。主山山势相对较高,“花信瀑”从山顶一泻而下落入“花盟潭”,顺山势而下,形成“山花溪”,溪中大小不等的岩石使水流或缓或急,置身其中,仿佛融入自然的真山秀水中。
同样是“奇奇怪怪”的石头系列,在花圃里一个小水塘边,还立着一块有名的太湖石,叫“美女照镜石”,高3米多,我们找了各种角度,左看右瞧,确实有那么一点像一位女子的侧颜,手上捧着物件的样子。你看出来了吗?
小隐园
这个园中园始建于宋代
除了花卉和盆景,花圃里,有没有什么历史人文景点?还真有。
靠近西门的小隐园,面积不大,属于花圃的园中园。三座仿古别墅,分别由曲折廊桥连接,小桥流水,楼阁水榭,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
小隐园始建于宋代,初名适安园。据史料记载,南宋内廷曾有一位“菊夫人”,歌舞为仙韶院之冠。仙韶院,指的是宫中乐工伶人的住所。所以,她在宫中号称“菊部头”。后来,她一度被宦官陈源聘于适安园。宋孝宗时,适安园被收入重华宫,称小隐园。2003年复建时,小隐园沿用了旧名。
小隐园内,很少有游人,寂静极了,只有后院内的一排竹林,随风发出“嗖嗖”的声音。
到这里,当日步数显示已经超过15000步,仍有许多花圃内的景点还没有走到。
我们决定出门,去旁边另一个遗世独立的冷门地——赵公堤,看一看。
赵公堤
千年古堤上的盖叫天故居
杭州花圃北门,紧依着赵公堤。它是杨公堤的一条岔路,一头连着灵隐路,仅仅几步之遥,却仿佛隔绝了车水马龙的城市喧嚣。
这条从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就存在的古堤,在这里已经躺了近千年,几经废弃,几经休整,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当年修筑这条堤的“赵公”,相传是南宋末年的临安知府赵与筹。赵知府是当时的皇族,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他建造这条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连接苏堤与洪春桥一带,这样每年去灵隐寺的杭州居民可以走这条平路,不用再翻山越岭了,极大地方便了香客。这条堤又叫作“小新堤”。
沿着赵公堤漫步,一路上幽幽小径,溪水潺潺,走不远,能看见路边有一面高墙,外墙角下是一块石碑,清楚写着“百忍堂”,这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故居,也叫燕南寄庐。
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建筑,满墙的爬山虎层层叠叠,匍匐蔓延。盖叫天一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于此。
多知道一点
杭州花圃
变迁史
1934年,杭州花圃的前身松木场花圃成立,圃址是现在黄龙饭店的所在地。
194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松木场花圃,当时,圃内花卉品种只有131个。
1951年,西山路(杨公堤)以西、金沙港以南地区的荒地征用并开垦。历经两年,西山苗圃基本建成。
1956年,松木场花圃迁至西山,西山苗圃改建为花圃。
1958年,正式成立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花圃,即“杭州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