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24日,浙医在线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推出肿瘤防治健康科普直播系列活动。快报记者带大家走进浙大二院城东院区(肿瘤院区),探访肿瘤外科手术“五把金刀”,同时还邀请肝胆胰外科、乳腺外科、大肠外科、甲状腺外科、胸外科五大科室的权威专家,围绕不同肿瘤主题进行科普讲解和答疑。
几场直播中,专家们讲了哪些肿瘤防治的“干货”?网友们最关心哪些问题?记者为大家一一梳理。同时,王伟林、黄建、丁克峰、王平、严盛、范军强六位专家将送出30个名医号,有需要的读者可以下载橙柿互动App报名。记者 俞茜茜 培训生 魏玺滟
通讯员 方序 陈丹 朱俊俊 来鑫萍
大多数恶性肿瘤 防治关键在于“早”
在直播中,专家们反复强调,肿瘤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
浙大二院院长、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王伟林教授说,乙肝发展为肝硬化再到肝癌,是肝癌发生发展的“三部曲”。我国50%-7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是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对慢性肝病患者或乙肝病毒感染者行肝脏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乳腺外科学科带头人黄建教授介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以3%-4%的速度逐年增加,但乳腺癌若能早期发现,术后生存率超过90%。有乳腺癌家族史、晚婚晚育、未哺乳等人群,均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这部分人群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及时发现乳房的细微变化,做到早诊早治。此外,乳腺B超和乳腺钼靶检查是筛查乳腺肿瘤的有效手段,建议所有女性朋友每半年做一次乳腺超声,40岁以后每1-2年加做乳腺钼靶,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
浙大二院副院长、大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丁克峰教授介绍,虽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是发展期缓慢,甚至长达8-10年。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非常重要,一旦病情进入进展期,治疗难度就会成倍增加。相较而言,肛门指检是一种简便但有效的检查方法,大家在日常体检中千万不要弃检。
丁教授提醒,目前,问卷风险评估、大便隐血检测、粪便基因分子多靶点检测、结直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四种主要手段。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建议50岁之后定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来说,筛查时间要提前,筛查频率要提高。“尤其是有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结直肠癌遗传背景的人群,一定要重视早期筛查。”
不是所有癌症
都可以通过早筛来预防
直播中,有网友提问:他的亲戚2019年3月确诊胰腺癌,仅隔了3个月就去世了,走的时候只有59岁。在其确诊之前的10年里,每年都有按时体检,结果都是正常的,平时饮食和生活也比较健康,为什么这样都发现不了胰腺癌?
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常务副主任严盛教授介绍,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适合早筛,也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能够被筛查出来。胰腺癌就属于典型的不适合做早筛的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位于脊椎的前方,胃的后方,处于身体里很深的位置,旁边均是重要的身体结构,B超影像有胃和结肠遮挡,常规的体检确实不易发现胰腺肿瘤。”严盛教授建议,对于有胰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如果年龄超过40周岁,建议有选择地行胰腺磁共振或超声胃镜检查,通过针对性的精准检查,以达到早期发现胰腺肿瘤的目的。
此外,严盛教授还提到,胰腺癌和糖尿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糖尿病人群比普通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高1.5-2倍。68%的胰腺癌病人是有糖尿病的,部分胰腺癌病人是以新发糖尿病为主要症状。保持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于胰腺癌的预防也非常重要。
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
网友们最关注
什么样的结节该手术?
随着体检中甲状腺超声和肺部CT的普及,如今检出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的人数越来越多。那么,遇到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应该如何做呢?
浙大二院甲状腺外科主任王平主任医师介绍,临床上,直径小于10毫米的甲状腺癌被称为“微小癌”。近年来,不少业内专家也提出观点:对于一些单发、低危的甲状腺微小癌,尤其是5毫米以下,不必“赶尽杀绝”,经过专业医生的判断,有些可以考虑密切观察。
“但在临床中,我们也遇到过不少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都认为可以不做手术,选择保守观察。时间长了连定期随访都疏忽了,结果酿成大祸。”王平主任提醒,甲状腺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有少部分甲状腺微小癌进展迅速,也有的发展成预后很差的低分化癌,总之,微小癌不等同于低危癌。因此,患者不要因为是“微小癌”就放松警惕,而是要根据专业医生的意见选择治疗方案。
浙大二院甲状腺外科谢秋萍副主任医师介绍, 有些甲状腺手术可以选择“隐形刀”,包括经胸前入路,或者经口腔入路,让颈部不留疤痕。这种甲状腺微创美容手术的方式,不仅满足了保持社会完整性及爱美人士的要求,同时也起到了治疗疾病的效果。
肺结节的问题是网友们关注的焦点。浙大二院胸外科副主任范军强主任医师表示,绝大部分肺结节都是良性结节。但对于吸烟指数“20包年”及以上的人群,年龄40岁以上且有胸痛、痰中带血等症状的人群,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结节1厘米以上且反复在肺部同一位置发生炎症的人群来说,要格外注意结节恶化。
范军强主任总结说,第一,肺结节不等于肺癌,发现后不要紧张;第二,发现肺结节不能不重视,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第三,随访对结节很重要,发现结节后需要定期复查,规范复查。
肿瘤外科手术不是越早做越好
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出刀”
是关键
完美的第一次手术是肿瘤根治的最佳机会。对患者来说,得了肿瘤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在抉择如何治疗肿瘤时一定要慎重,选择专业、规范的医院和医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手术必然要切除部分正常的器官和组织,而人的耐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首次治疗的方案制订得不合理、不正规,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时还消耗了人体能够耐受这些抗肿瘤治疗的能力,首次手术一旦不成功,即使有补救机会,再次手术难度和创伤也会大大增加,对患者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对于肿瘤外科手术,还有不少人认为,手术越早做越好,切得越多越好,其实也不然。
“肿瘤外科手术的关键在于精准化治疗,而前提是精准化的术前评估。”王伟林教授强调,以肝癌的手术为例,精准化评估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术前精准评估能否将肿瘤切除干净;其次需要精准评估手术风险;有时虽然能将肿瘤切除,但是余留下的肝脏体积不足,也会影响患者生存;此外,还要评估术后风险,包括术后的快速康复情况、预后情况等,尽可能在为患者争取最大获益的情况下,减少肿瘤复发的可能。
严盛教授表示,对于肿瘤外科手术医生来说,出刀的时机也非常关键。如今,不少肿瘤治疗前期经过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将肿瘤的范围缩小,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后,再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进行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更好地保护脏器功能,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除了上面的几位名医专家进行直播讲座以外,还有乳腺外科的陈志刚副主任医师、大肠外科的李军主任医师、胸外科的姚杰副主任医师也参加了直播活动,解答网友们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