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送了150单,比前天多了50单左右。”这是从杭州援助上海保供的李效明看到的积极信号,“这两天到网点的物资明显多了起来。”这比一周前马光刚来的时候要多很多,那天晚上刚过12点,隔壁小区有人喊“新年快乐”,第二天了才知道,这户人家晚上抢到了菜。
另一边,上海部分地区的居民也发现,生鲜、日用品等物资有所缓解,在京东、盒马、大润发等渠道下的订单正在陆续配送到手里,虽然慢,但至少动了起来。
此前,京东CEO徐雷在朋友圈表示,供应链最重要的是“链”,只有各个环节稳定和可靠,才能保证供应的及时和准确。
因为疫情,这条平时十分可靠的链条多处出现了问题,但现在每一个环节都在好转。这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其中就包括了李效明、马光这样,从外地赶到上海的快递员、分拣员,他们共同打通了物资到市民手里,最末段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上周六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透露,正在努力打通节点,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帮助电商平台提高运力,“我们推动电商平台大仓、前置仓等商业节点网点应开尽开。”
目前,上海市电商平台非涉疫大仓已恢复营业42个,开业率95.5%;非涉疫前置仓恢复营业779个,开业率66.2%。记者 沈积慧 梁应杰
为什么要派人援助? 一家门店百名员工 减员81名
4月11日晚,李效明到达上海,他是京东首批从外地派往上海的快递员。按照规划,京东将向上海派遣3000多名快递小哥,其中约六分之一来自浙江。李效明的同事里,有坐飞机、火车来的,也有直接开私家车的,连被褥都带上了。
马光原先是盒马鲜生萧山金帝银泰店店长。他的爱人是浙江援沪医护人员,考虑到家里有孩子和老人,夫妻俩商量后决定,由马光去上海,妻子留在杭州负责照顾小家。
这次,大润发从浙江、江苏和安徽三地的门店派遣600名员工援沪,1999年出生的黄蝶是年纪最小的一位。临行前,她写下了“风有约花不误,年年岁岁不相负”。
因为任务不同,他们上岗的时间也有差别。马光和黄蝶是封闭式作业,到了门店了解和简单培训后第二天就能投入工作。李效明这样的快递员要复杂一些,搞定通行证和核酸证明,前后就用了两天时间。
为什么需要他们赶赴上海?马光分享了一个例子,盒马在上海的另一家门店,100名员工被隔离了81名。李效明被分配到的上海茸平营业部,正常情况下有26名快递员,疫情原因只能到岗18名,这已经算是到岗率比较高的。
目前,上海外卖骑手在岗人员差不多1.8万多人,正常情况下,仅美团一家,在上海的骑手就超过4.5万人。
无论是物资到达门店的卸货、分拣,还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这些关键环节都需要人力支持。何况,在非常时期,他们面临更凶猛的订单量。李效明听说在上海部分地区,京东收到的订单量已经超过了“双11”。
“我们现在收到消息,积压的单量已经突破百万,如果不增派人手消化,光处理这些就得用20天。”另一家同城配送平台上海相关负责人说,“只有人来了,订单才能动起来。”
食物的需求依然最大
同事动用私家车送货
正式投入工作第一天,黄蝶和12位小伙伴就“累劈了”。从早上8点到傍晚6点,他们花了整整10个小时,卸了50吨蔬菜,包括20吨西兰花、18吨洋葱以及12吨包心菜。从这里出去的蔬菜,被源源不断送进上海的其他26家门店后,再送进小区和隔离户家中。
虽然在杭州是店长,但马光到了上海,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和同事一起把货送到指定的地方进行分拣和打包,然后交给外卖员进行配送,“目前看,数量最多的还是菜肉奶的团购套餐。”
打包完毕后,怎么把货送到用户手里因为运力紧张变得困难重重。“很多上海同事已经开自己的车送货了。”马光透露,看到前方盒马的配送小哥不断减员,在上海本地的同事建了一个“有车的都去送菜吧”群,进来的几乎都是之前隐在幕后的技术、产品、HR、前台,这些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有辆沪牌车。
“这些平时坐办公室的,身体零部件都不怎么灵光了。”他听说不少人第一天出门就累瘫了,“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也有用户看到他们的样子,就知道,平时不是干这个的。”
不过,随着新生力量的加入,通过打通各个环节,他所在的门店效率有了提速。4月11日,线上单量和销量比之前翻了一倍,意味着更多的人通过盒马吃上了想吃的菜。盒马方面称,截至4月12日晚,盒马邻里在上海已经重开47家自提点,盒马鲜生门店也在陆续筹备复工。
由于防疫要求,李效明只能将快递集中送给附近小区的物业或者志愿者,由他们再进行派送,因为不用挨家挨户送,配送压力比日常要轻一点。从他配送的物资来看,最多的依然是蔬菜生鲜,其次是包子、方便面、手抓饼等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再有就是母婴用品,奶粉、纸尿裤等,宠物粮比例也很高。”
每天最治愈的是给客户打电话
有点麻烦的是晚上睡觉
把快递集中交付后,李效明要挨个给收件人打电话,这是他每天最治愈的时刻。几乎每个接到电话的人都松了口气,像是收到了一份礼物,“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感觉人都蹦了起来。”
另一个让他难忘的一幕发生在配送途中。在上海空旷的街上,他驾车经过一辆私家车,车里有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像是电影里才有的桥段。马光也有同事在出去送货时,获得了交警的点赞。
不过,对所有支援上海的人员来说,食宿仍是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每天忙完,黄蝶会和同事在门店的一角支起一顶顶帐篷,总部叮嘱他们一定要铺好防潮垫。钻进自己的小帐篷,黄蝶才有时间刷会儿手机,偶尔也会偷偷掉眼泪。
相比在室内工作的马光和黄蝶,每天在外面跑的李效明就没那么方便了。从11日晚上到上海至今,他几乎要每天换一个地方睡觉,“第一天睡酒店,第二天套了个睡袋睡卡车里,第三天睡另一个酒店……”
此前,另一个积极派人进入上海保供的平台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好不容易把人派到上海,却发现没有酒店敢接收,相关人员认真地拿着“保供资质”去找酒店,被告知需要一系列证明,涉及疾控中心、区政府、派出所等多个部门的报备和审核。“这个时候,每个部门都忙得一团糟,很难有精力来处理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