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家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2022-04-17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当天0时44分,3名宇航员正式踏上回家之路。

绕地球飞行5圈后,9时6分,北京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指令,神舟十三号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9时30分,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

在中国航天人的实时监测和全程跟踪下,神舟飞船化作一颗流星再入大气层。

此时此刻,位于戈壁沙漠的东风着陆场早已准备就绪。根据最新的气象预报资料,着陆场区域无大风、沙暴、雷电等天气,气象条件满足返回要求。

回家前最后的一段路程,也是最危险的一段路程——黑障区。返回舱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舱体外部燃起高温火焰,像是一团火球。

随后,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红白相间的主降落伞迅速打开,牵引着神舟飞船在东风着陆场的上空缓缓垂落。

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在预定区域着陆,落点近乎完美。

时隔183天后,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平安回家。

打开舱门,面带微笑,开舱手苏黎明热情地对他们说:“神舟十三号乘组,欢迎你们回家。”

欢迎回家,同样也是亿万国人想对他们说的一句话。

当天下午,3名宇航员乘坐飞机平安抵达北京。接下来,他们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利用任务间隙,航天员还进行了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工程即将进入建造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将在今年年内发射问天和梦天2个空间站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2艘载人飞船、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2艘货运飞船,同时还将首次实现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

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

这次,神舟十三号飞船从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返回地面,全程仅用9个多小时。这是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设计师、神舟十三号回收试验队技术负责人彭华康介绍,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后,不仅航天员回程提速,整体舒适度也进一步提高。

快速返回模式,主要依靠减少飞船在轨绕地飞行圈数来实现。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后,需绕地飞行数圈后,择机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的是11圈返回模式,绕地飞行一圈约需1.5小时。”彭华康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在保持主要项目不减少的基础上,对返回过程中的部分飞行事件进行压缩和合理裁剪,将以前需要在绕地飞行11圈内完成的飞行事件压缩到5圈完成。

返回时间的缩短,对着陆场系统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说:“针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东风着陆场反复推演不同情况下的搜救力量行动方案,做到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极端情况有对策。”

据了解,我国今后的载人飞行任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将成为常态。

保护航天员的降落伞

是工作人员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

航天员在返回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生命保护措施就是降落伞,在返回舱落地前,降落伞是如何工作、来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呢?

首先,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这时返回舱速度大概为每秒180米。减速伞工作19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每秒80米减到每秒40米,然后再减至每秒7至8米。

为了防止主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伞。在返回舱从6公里高度向5公里下降时,如果用时少于预定时间,系统会自动判断为主伞系统工作异常,从而启动备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另外,由于航天飞行器降落伞的特殊性,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由工作人员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据悉,工作人员需要将3000多个零部件和20多幅伞衣进行缝纫加工,做成1200平方米的主伞。

航天员吃的草莓西红柿是什么样的?

根据媒体报道,3名航天员回来后第一顿饭主副食20多种,包括面条、馒头、小米粥、醋熘土豆丝、葱炒鸡蛋、海带丝、川味香肠、西瓜、酸奶、草莓西红柿。

不少人对草莓西红柿非常感兴趣。

这种西红柿其实不是草莓味的,而是长着有点像草莓的一种西红柿。因为草莓西红柿底部有一小圈绿纹,带有青肩,看起来像草莓,故命名为“草莓西红柿”。

这种草莓西红柿,属于茄科番茄属,也叫铁皮番茄、鹰爪柿子、绿腚柿子。个头不大,甜度却很高,据说比一般的西红柿要高出三分之一左右,是东北一带的传统品种类型。

由于此类品种普遍带青肩,在全国普及率不高,但在东北及鲁东地区很受欢迎,酸度和糖度都非常高。

记者 宋赟 肖旭 综合新华社、央视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