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7版

川乌越来越小了

不要让川乌变成第二条野生大黄鱼

2022-04-08

春天第一道鲜:雪菜烧川乌 老底子宁波人心中也是排名靠前的美味

川乌也不算一夜爆红。它的红,是历经了时间考验的。

爱吃川乌,在宁波早有传统。清代宁波籍文学家全祖望在《四明土物杂咏之杨花社交(马鲛)》一诗中就这样描绘川乌:“春事刚临社日,杨花飞送鲛鱼。但莫过时而食,宁轩未解芳腴。”

宁波的王先生就在清明前收到了朋友送的一份川乌大礼——长度1.2米,重达17斤,透骨新鲜,通体发出亮晶晶的蓝绿光泽。至于价格,毛估估也要3500多元!王先生是地道的宁波人,深知川乌的美味,几乎每年春天到了就想念这一口鲜味。“川乌是马鲛鱼中的顶级美味,烹饪时候不用一滴油,保留它最正宗的鲜味。川乌切块,下生姜片就用清水煮,川乌将熟的时刻撒入一点雪菜提鲜,那滋味别提多棒了。”王先生没舍得全部吃完,现在还剩下两段冷冻在冰箱里,打算想念川乌的时候再吃。

对于宁波人而言,川乌在这个季节的海鲜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当季的川乌,如果搭配宁波地道的雪里蕻,再加上鲜嫩嫩的春笋丝同蒸,春天的海风吹进厨房,会让人产生好似拥有了整个春天的味道。

宁波奉化桐照村,是东海第一渔村,村里大多是世代捕鱼的人家。林建江就出生在这里,从18岁背上渔网跟着父辈出海捕鱼开始算起,如今51岁的他已经是个资历深厚的“老渔民”了。

半辈子都在和海鲜打交道,因此对于海鲜,他自认是相当挑剔的,就像他小时候那个年代,野生大黄鱼也不稀奇,能入得了他的眼的海鲜其实并不多,但川乌绝对能排上号。

被问到野生大黄鱼和川乌,哪个更鲜?他也觉得很难做选择,只能说各有各的滋味。只不过现如今野生大黄鱼一来昂贵二来稀缺,已经很少能吃到,于是川乌成了食客们“够得到”的美味。

和林建江一样,祖辈都是渔民的刘大厨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做海鲜大厨。早些年父亲出海捕捞,带回的满船海鲜也给他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在辗转宁波几家老牌海鲜酒楼做厨师后,他最终回到了象山开起了农家乐。

川乌也是他春季海鲜菜单的硬菜。正好印证了象山人特别会吃马鲛的说法,在象山当地,有专门的“马鲛宴”,即便不是川乌,一条普普通通的马鲛鱼也可以被烹饪到极致:鱼头做骨酱,鱼肉做鱼丸、鱼包肉、鱼滋面,鱼皮做熏鱼,剩下的鱼骨也能熬一锅粉丝汤,一鱼六吃,丁点不浪费。

如果是川乌这样级别的食材,掌勺的人都会相当珍惜。就算是刘大厨这样的内行也会小心对待,川乌的做法也有很多,经典的切段后与咸菜同烧,咸菜的鲜与川乌的鲜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当然也可以爆腌、红烧、香煎,清蒸,或者做成鱼丸(总觉得有点浪费)。

像代表宁波本帮菜的老牌饭店状元楼,也在这个季节推出了“春天第一道鲜味”——雪菜烧川乌。烟花三月,春风柔,随着咸咸海风而来的川乌和雪菜是经典搭配,鱼肉的鲜和雪菜的咸融合后会激发出鲜美无比的滋味,大概这也是老底子宁波人心目中的海鲜第一名。

川乌的吸引力当然也并未局限在宁波本地,随着冷链物流的日益发达,川乌从码头出发随着冷链物流,在一天之内就能到达江浙沪地区。也因为看到了这个市场,近几年农家乐受到疫情影响后刘大厨果断选择了进入海鲜电商行业网上售卖海鲜,短短几年他迅速集结了大批上海、杭州等地城市的中高端海鲜消费群。

而应季的川乌,正是这些群体追逐的海鲜品类之一。

马鲛鱼:原本是海洋中的强势选手

如果从海洋生物的角度来看,蓝点马鲛鱼在鱼类中并非处于弱势,它在海洋中被划为“天生的杀手”一类更加合适。

如果你仔细观察马鲛鱼就会发现,它的体形也是天生为海洋猎手而生:躯体呈梭形,尾鳍呈新月形,胸鳍、背鳍、腹鳍、臀鳍短小,这一切都在为它的速度和力量服务。

作为大型肉食性鱼类,马鲛鱼最喜欢在上层水域巡游,它们拥有强健的肌肉、流线型的身形,再加上锋利的牙齿,爆发力十足,就像一个在海洋中高速巡游的猎食者,它的冲刺时速最快可以达到40-50公里。也是靠着这样的迅猛优势,可以捕食所有大小可以入口的鱼、虾、鱿鱼、乌贼等,甚至体形较小的同类,就算甲壳类也逃不过它的捕猎。

蓝点马鲛鱼和它的远方亲戚金枪鱼一样,都属于鲭科马鲛属,而鲭科特别盛产鱼类中的“肌肉型选手”。它和金枪鱼以及很多鲨鱼一样,没有鱼鳔。没有鱼鳔,又不能沉底,怎么办?只能不停地游,回报就是肌肉越来越强壮,进而具备了高速巡游的能力。没有鱼鳔还有个附带好处,不用担心快速上浮或下沉,导致鱼鳔破裂,造成脏器损伤,甚至丢掉性命。

个头越变越小的川乌

如今,蓝点马鲛鱼面临的现状是种群资源处于衰退的状态,它似乎陷入了一个生存困境,资源衰退的同时,鱼的个头也在变小。

东海水产研究所曾对蓝点马鲛鱼的种群进行过研究。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历史上象山港蓝点马鲛鱼资源量约为400吨。而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蓝点马鲛鱼的产量已不及以前的一半。

从条重来看,蓝点马鲛鱼的体形也在逐渐变小。

“现在条重超过3公斤的蓝点马鲛鱼已经很难得,5公斤以上更是少见,大部分的条重只有1公斤左右。”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顾晓英从事水产研究近40年,一直在关注东海海域蓝点马鲛鱼的生存状态,也曾作为宁波市政协委员发出倡议:希望各方力量能够一起投入来保护象山港的蓝点马鲛鱼。

顾教授说,根据研究显示,比较上个世纪70年代前和90年代至今这两个时间线雌性马鲛鱼的生长发育,可以看到这个群体在发生改变,从原来的2龄(体重1千克左右)达到性成熟,变成了现在1龄(体重仅500克左右)就达到性成熟。

她分析说,这意味着,蓝点马鲛鱼这个种群在被迫适应。“它在努力让自己尽快成熟,争取到一个时间差,在被捕猎之前能够尽快将遗传信息传递到下一代,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体形开始变小,它提前发育成熟了”。

危险的洄游之旅

顾教授在去年的政协提案中说:近年来在持续的商业炒作下,川乌成了众人追逐的“明星鱼”,有些渔民加大了围猎力度,层层密网之下,蓝点马鲛鱼的洄游通道受阻,它们要越过保护区外的层层渔网,再逃过那些保护区里偷捕的渔网,才能够进入象山港安静待产。但这条路上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依然会落入渔网。

她曾多次呼吁,一定要慎吃“孕妇鱼”,因为每一条孕妇鱼背后都是千万条幼鱼的希望。

作为洄游鱼类,蓝点马鲛鱼被世人熟知的洄游路线成了它最大的危机。

蓝点马鲛属于海水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每年初春,大概是3月中旬它们会离开靠近外海的越冬场,伴随着海域水温升高,生存本能驱使它们聚集在一起往北前行并完成生殖洄游,也就是俗称的“春汛”。

在清明前后到6月之间,蓝点马鲛鱼会形成多股分支到达产卵场开始繁衍后代,其中到达象山港海域的就成为了川乌。每一条雌性蓝点马鲛鱼平均能够产下60多万颗卵,一定比例的鱼卵成功成为亲鱼和幼鱼,它们会在饵料丰富的产卵区继续生长,到了天气转冷,伴随着近岸的水温下降,又将启程开始一条洄游鱼的历程。它们会像父母辈一样,抱团成鱼群后陆续在深水域进行适温洄游,继续生长发育,也就是“秋汛”,最终在冬天来临前回到各个越冬场,蛰伏,等待下一个春天,继续生命繁衍的旅程。

如果从马鲛鱼的视角来看,在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之前,它们也在试图突破重重危机,让命运回归到正常洄游,顺利产卵繁衍,让种群的延续不断。

它们抱团成鱼群,一个鱼群往往由数万条鱼组成,鱼群中的每个个体都非常精准地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游动速度,巨大而紧凑的鱼群可以抵御敌害。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常常受到天敌海鸟和大型鱼类的追捕,但最强大的敌人依然是人类——蓝点马鲛鱼的洄游习性被渔民所熟知,加上探鱼器等现代捕鱼装置的辅助,想要逃离人类的渔网对鱼类而言变得越发艰难。

不要让川乌变成第二条野生大黄鱼

沿海地区的人都知道野生大黄鱼的故事,它也因为种群衰退甚至一度消亡成为了海边人的心头情结。顾教授是宁波北仑人,从小在海边长大,她小时候吃过野生大黄鱼,也吃过川乌,记忆中的美味曾伴随她的成长,人生从此与水产结缘。

读水产专业时,她有个同学,跑遍了中国所有的海岸线,致力于探寻当初野生大黄鱼从盛产到一度消亡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捕捞对野生大黄鱼种群造成重创,全国各地2000多艘渔船集结在大黄鱼产卵的海域,集中密集的大规模捕捞,无论大小老幼的野生大黄鱼都难逃被捕的命运,野生大黄鱼资源在随后的岁月里不断萎缩甚至绝迹,在近些年海洋渔业部门开展的增殖放流等措施下,才得以再现。

继野生大黄鱼遭遇这样的悲剧后,蓝点马鲛鱼是否会重蹈?

保护蓝点马鲛鱼的行动,早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

那一年11月,农业部批复在象山港内设立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达到46002.28公顷,保护区特别保护期是每年的3月1日至7月31日。也是从那时开始,宁波市近海从穿山半岛峙头角与象山半岛屿岙连线以西的半封闭海湾都为洄游来此的马鲛鱼提供了保护。

当然,保护区除了主要保护对象蓝点马鲛鱼以外,保护的鱼种名单有一长串,其中我们熟悉的有银鲳、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黑鲷等。

象山港的努力

尽管距离保护区政策出台已经过去十多年,但保护之路还很漫长。

戎永敢透露,这个季节,出现在水产市场上的蓝点马鲛鱼,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川乌,这些都是在传统象山港海域之外捕捞到的。对人类而言是禁捕区,对蓝点马鲛鱼而言,海洋没有界限。它们在保护区之外依然受到威胁。

就在今年清明节前,宁波当地渔政部门开展了专项执法行动,对象山港内所有涉渔船舶、违禁网具、海上浮具等进行检查,重点打击电、毒、炸等各类违法捕捞和破坏蓝点马鲛鱼资源的行为。根据《象山港蓝点马鲛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特别保护期全面工作实施方案》,发现涉渔“三无”船舶的,一律予以没收;发现违规作业渔船,一律予以扣押,依法严处。对拒不接受检查,或者有驾船逃逸、暴力抗法等行为,交由公安、海警部门依法处置。

除了渔政部门加大常规巡查和专项执法力度外,宁波市渔政部门还发动象山港沿岸属地的政府、村(社区)组建护渔队,加强对码头、市场的检查,广泛宣传禁捕政策,市民如果发现有违法捕捞行为,可以拨打967201举报。

林建江也发现,许多往年会出去捕捞川乌的渔船今年都停在岸边没有动。他认为保护区里不能捕捞川乌,这些年渔民们都已经有了这个观念意识了,因此要捕也要到保护区外,开船也要一个多小时,这一点也让愿意出去捕捞川乌的人减少很多。

“非内行人盲尝川乌和普通马鲛,其实,未必真的能尝出区别来,川乌在海鲜市场上的溢价,究竟是为它的美味买单,还仅仅是对于‘海鲜奢侈品’的追逐?” 戎永敢建议,除了对于捕猎环节进行管理,更多还是要呼吁消费市场,理性消费。

象山港的海岸线曲折,港中有港,水域宽阔,象山港水域横贯了象山、宁海、奉化、鄞州、北仑五个县市区,如果从空中俯瞰,这是一个狭长的宁静的海湾,西边、南边、北边三面群山环绕,风平浪静。

如同千百年来蓝点马鲛鱼群洄游路上的选择,愿象山港依旧是一个川乌们安全的、适合繁衍的好地方。

蓝点马鲛 作为最常食用的一种马鲛鱼,也叫正马加。鱼身狭长呈流线型,背部蓝黑色,腹部银白色,所以又俗称白腹马鲛。它的侧线呈波浪状,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延伸至尾部,体长通常在1米左右。

康氏马鲛 俗称竹鲛,闽南人叫它土魠鱼,是南方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马鲛鱼。康氏马鲛身体呈长纺锤形,鱼体侧面生有众多不规则的深色纵带,成年康氏马鲛可是个大块头,体长超过2米。

中华马鲛 能长到很大,最长可达2.5米,主要特征是它销魂的侧线,沿背侧延伸至第一背鳍后部急降至腹侧,再呈波浪状伸达尾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