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棉鞋

2022-04-02

追思人:凌金亮

母亲曹银花已经离开我们18年了,她做的棉鞋还静静地躺在杭州知青博物馆的橱窗里展出,这双棉鞋陪伴我在内蒙古边疆度过了6年的岁月。那是我初中毕业去内蒙古支边的前夕,妈妈听说内蒙古有零下20多摄氏度,生怕我的脚冻伤,就着手给我缝制棉鞋。那时自制棉鞋要先做鞋底,妈妈先从箱子里搜寻布片,麻线,竹壳皮,一层层叠起来,照鞋样剪切好。那会,妈妈也上了年纪,贴布片、打针眼都不如从前那样顺手,但她针针线线都细致认真。晚饭后,我们在闲谈,妈却在一旁埋头纳鞋底;夜已深沉,我一觉醒来,客堂里还亮着灯光,只听见麻线拉过鞋底“咝咝”的声响,那响声久久地在我耳边回响。妈妈突击了半个多月,终于缝好了鞋底。这双鞋底厚而结实,在桌上敲起来,梆梆地响。然后又开始做鞋帮,为了鞋子美观,妈妈特意不做蚌壳式鞋帮,而是做了球鞋式的打眼穿鞋带。不到一个月,一双厚实的棉鞋赶制成功,当时妈妈对我说:“阿亮,你要及时穿上棉鞋,不要冻坏了脚。”1971年的9月下旬,我踏上了支边的征程。在内蒙古的6年,我尽量穿其他兵团发的棉鞋,妈妈做的这双鞋,对我有特殊意义,一般舍不得穿。回城时,这双棉鞋的鞋底磨薄了,但没有破。虽然式样已陈旧了,但我仍没有扔掉它,看到它我就感受到妈妈浓浓的温暖。每到冬天,我又会翻出来,在室内穿,过了多年,它依然非常暖和。后来,杭州知青博物馆征收知青用品时,我把棉鞋送到博物馆,算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这双棉鞋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