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男子做无痛胃镜前急性心梗发作 及时发现捡回一命

麻醉不只是“打一针,睡一觉” 严敏教授:舒适化医疗的前提条件是“安全”

2022-03-31

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为“敬畏生命,关注麻醉——无我,手术曾经痛苦难耐;有我,安全无痛得以保障。”

很多人对麻醉的了解是“打一针,睡一觉”。事实上,麻醉医生的工作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

浙江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负责人、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教授介绍,麻醉医生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尽可能好的诊疗体验,全程监护生命体征,并且能在诊疗操作后舒适、无痛地进行快速康复。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方序 朱俊俊

为疑难脊柱手术保驾护航

25岁的小明正值青春年华,他从10岁起被诊断为“强制性脊柱炎”,背越来越“驼”,站立的时候就像鞠躬,约有90度角。

外貌上的残疾让小明非常自卑,而腰背部越来越剧烈的疼痛更让他日夜难受,生不如死。在一系列的评估之后,他终于踏入浙大二院手术室,准备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手术。

这是一个复杂、难度巨大的手术,小明的脖子完全固定不能活动,长期的脊柱弯曲让他的心脏、肺受到了压迫。术前评估亦不容乐观,面临诸多困难:气管插管难插;心肺功能差、抗击手术打击能力弱;手术过程会出血多、神经损伤;术中还要面临低体温等;术后的疼痛、康复等……

在外科医生将脊柱“拉直”的过程中,脊髓神经会像弹簧拉直一样造成损伤,犹如高空走钢丝,麻醉医生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神经损伤及时干预;为了应对术中大出血,减少输注异体血,需要开展血液保护等措施;而大失血对身体的打击,还要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体温等监测、开放快速输血补液的静脉通路、维持循环稳定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经过了整整8小时。小明在恢复室里慢慢醒来,麻醉医生在床头说:“小明,你醒啦,痛不痛?”小明慢慢地动了动他的脚,摇了摇头:“不痛!”

“那就好,镇痛泵和神经阻滞的效果不错。”麻醉医生露出微笑,因为他明白小明的神经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术后的疼痛处理也不会让他感觉到疼痛,一切都非常顺利。

麻醉不只是“打一针,睡一觉”

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趋向于精准化

很多人对于麻醉的理解,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只要让患者感觉不到疼痛就可以了。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麻醉远不止这些。

首先,患者在麻醉的状态下解除手术带来的痛苦,为手术医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手术环境,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全程监护生命体征,建立液体通路,进行循环、呼吸、内环境等精细管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此外,现代的麻醉不是单纯地在手术中维护患者生命安全,麻醉医生参与到术前、术后的全程管理,在术前将患者调整到最佳手术状态;在术后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更好的状态。

同时,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麻醉学的发展也更趋向于精准化。

“我们在现有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传统监护手段下,不断引入高端的具有专科特色的监测手段。

“比如心肺功能处于衰弱或病理状态的手术患者,麻醉医生会开展术中经食道超声

心动图、心排量监测实时观察心血管功能;利用脑氧饱和度监测动态了解脑氧供需情况;利用血栓弹力图等进行凝血功能监测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精细化保障患者各脏器功能良好,平稳度过手术;当开展脊柱、脑外科等可能损伤神经的手术,导致患者术后运动等功能障碍或缺失,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就能在手术过程中较早地发现神经损伤及时提出预警并干预处理。”

严敏主任介绍,麻醉学科发展到今天,麻醉医生已从术中走到整个围术期,术前通过麻醉门诊和术前评估等方式尽早地了解患者的状态,提供个性化的意见,使患者尽快达到术前最佳状态;术中在传统方式上引入个性化的监护,为患者提供精细、完善的术中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术后麻醉科医生更是积极参与患者快速康复,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镇痛方案等,全方位为患者提供精准围术期管理。

50岁男子做无痛胃镜前进行麻醉评估

及时发现急性心梗捡回一命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大家在诊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提出了舒适化、人性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麻醉学科是推动“舒适化医疗”、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学科。

50岁的王先生平日里有胃部隐隐作痛,时常忍忍就好了,但近日来反复胃疼,忍忍也不能缓解,于是下定决心预约了浙大二院无痛胃肠镜检查。

经过正常评估流程后,王先生初次进入手术间。麻醉医生开始进行心电监护时,王先生内心忐忑不安,感觉又开始胃疼了。

在麻醉给药前,麻醉医生正和操作医生、内镜护士进行三方核查,王先生突然说,“我现在突然感觉胃疼得厉害,不知道是不是胃病又犯了?”

此刻,麻醉医生发现王先生脸色越来越苍白,额头冒汗,而心电图显示心率越来越快,到了150次/分,而心电图的ST段正缓慢抬高,这是急性心梗的表现!

麻醉医生即刻联系心内科医生会诊,将王先生马上转入心内介入中心,急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是急性心梗发作,心内科医生为堵塞的血管放入支架,王先生的脸色终于恢复红润,转危为安。

舒适化医疗的前提条件是“安全”

目前,除了已十分普遍的无痛胃肠镜外,诸多检查和操作也开始开展无痛项目。例如无痛支气管镜、无痛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无痛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无痛膀胱镜检查等。

80岁的王大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因咳嗽咳痰常年与医生打交道。今年,他的胸部CT中发现了肺结节,肿瘤可能性大,医生建议他做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但他却怎么也不愿意做这项检查。

原来,数年前他因为一次肺部感染较为严重,当时局麻下的支气管镜检查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感觉就像溺水一样,整个肺部在胸腔里抽搐,剧烈的窒息感伴有难以抑制的呛咳,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医生告诉他,现在已有无痛支气管镜,可以在睡着时做检查,不像局麻那样难受。但王大伯高龄,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严重损害了肺功能,心脏代偿能力也下降,操作风险明显增高,呼吸内科医生术前请麻醉科医生会诊评估,完善了相关检查。

最终,王大伯在麻醉医生的密切监护下,进行了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术中一度出现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但麻醉医生迅速反应,保证王大伯氧饱和度的同时,与操作医生配合无间,顺利取得了穿刺组织标本,而病理结果为后续的肿瘤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术后他说,有了无痛支气管镜,他不再恐惧。

支气管镜检查的风险很高,一方面,气管镜占用患者的呼吸通道,将显著影响患者呼吸,另一方面,许多需要做气管镜的患者,本身存在严重肺部疾病、呼吸功能降低,同时合并心血管等其他疾病,在操作刺激下容易发生突发事件。而无痛支气管镜通过麻醉药物能使患者入睡,减轻甚至消除患者在支气管镜诊疗中的痛苦感,并为气管镜操作医生创造更好的操作条件,同时麻醉医生全程监护患者呼吸、循环等情况及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任何意外,维护患者生命安全。

“无痛支气管镜是内镜中心各项无痛检查中难度系数最高、风险系数最大的,很考验麻醉医生的水准和功力。在实施麻醉时,最关键的就在于麻醉医生对麻醉深度和麻醉药品剂量的把控,既要让患者睡着,避免呛咳、误吸等不良反应,又要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麻醉药多了少了都不行,必须恰到好处。如果剂量不够,无法达到无痛的要求,患者的体验得不到改善;如果剂量过了,可能会导致窒息的风险。最关键的是气管镜操作时共用一个气道要防止缺氧,在保证足够麻醉深度的同时保障患者的氧供。”

严敏教授说,舒适化医疗的前提条件是“安全”,通过麻醉风险评估,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麻醉医生提供的无痛服务、安全监护让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