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卖掉叶家弄房子去富阳山里种茶

67岁的王文明说:这些年,我活得更充实

2022-03-31

王文明的茶山

记者 董吕平

杭州向西60公里,富阳银湖街道马塘坞山,100多米高,放眼望去,满山都是茶树。

前天中午,气温21℃,67岁的王文明大伯,坐在自家门前,抬眼便是马塘坞山腰上自己种了22年的80亩茶树。

2000年,45岁的王文明下岗,想不好接下来该怎么走。

一次机缘巧合,他看中了马塘坞山的这片土地,卖掉杭州叶家弄50多平方米的房子,筹集到12.6万元,下定决心走一条从不敢想的路。

当年的这片土地,长满了毛竹和荒草,偶见的茶树比人还高,他养过鸡牛羊马,也种过丹参、瓜蒌、高山西瓜以及果树等,最终茶树让他的创业路越走越宽。

中午,微风徐来,房子前的枣树、桃树、石榴树、李树长满了春色,他续上桌前刚炒好的一杯明前茶,心满意足。

眼下正是采茶的高峰期,王文明的茶山上,主要是龙井43号和群体种,往年他请的采茶工有50多人,今年37人,全部来自临安。

王文明说,这些年的采茶工,都是1976年下乡在临安时候认识的邻居和当地村民,2000年,他包下这片山种茶树后,很多人都是当年请的第一批采茶工。

下午12点多,采茶大姐们陆续从山上下来,王文明准备了5大桌饭菜,厨师都是从临安请过来的。

每年到了采茶季,王文明都要准备好采茶大姐们的生活用品,枕头、被褥、毛巾、牙膏牙刷、遮阳帽、拖鞋、雨衣等,大姐们只要带着衣物拎包过来就可以,她们住的地方在王文明盖的房子3楼。

王文明茶山下的这幢3层房子,是当年村里给他用的。

2001年,快报记者第一次来王文明的这片茶山,也曾看过当年的房子。

当时记者这样描述眼前的景象——冬雨打在伞上,在寂静的山坞里,声声可闻。苦竹逾肩,茅草没膝,茶棚朽毁,野径隐约,80亩山地迎面扑来。其实,同时扑来的,还有未知的漫长岁月……

“那时候住的泥巴房子,有一半塌了,山上没井水,我只好喝用毛竹接的山泉水,山上更不用说,漫山遍野是杂草。”

用王文明的话说,“想想当初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之后四年,每年改造10亩,这些年先后投入12.8万株龙井43号。

“现在说说简单,当年什么也不懂,山上种过很多丹参、瓜蒌、果树,最后才慢慢种满茶树。”

从工人到茶农的转换,王文明走得艰难。

“怎么翻土、怎么种、种多少深、茶树间隔多少、如何施肥除虫等,全是慢慢摸索的。”

有一年记者采访王文明,到了附近却怎么也联系不到他,打手机没人接。

后来才知道,夏天,王文明整个人“埋”在茶树里翻土,汗水早就把他放在屁股后面裤兜里的手机浸湿了,手机里的电子元件直接“短路”了。

除了自己摸索,王文明不断去请教梅家坞的茶农朋友,每年都去农学院找专家请教。

他始终相信,土地不会骗人,你只要用心付出,它肯定会给你回报。

如今的马塘坞山腰间,除了王文明的80亩茶树,还有当地村民跟着王文明种下的茶树。

每年一到春天,马塘坞山上,遍地是茶香。

当年,快报记者这样写:王文明临时用泥土合成了灶房,就像他当年的境遇一样,在风雨中飘摇。

如今,王文明在“土鳖”的灶房上,盖起三层楼房,墙壁上挂满了爬山虎,漫山遍野,茶叶飘香。

王文明说自己很庆幸,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22年。

他更庆幸自己的孩子,留学八年回来后,接下他心心念念的茶叶生意,在销售端帮他添香增色。

说起来,我认识王文明已六年。

2016年,淳安一位77岁老人,上山采草药和野生猕猴桃,失联7天,王文明作为淳安民安救援队员参与了这次搜寻。

老人被找到时,可能想不到,搜寻队伍中,61岁的王文明也是其中之一。

当年王文明跟我说,之所以坚持做公益,是因为自己种茶树,当地人和杭州市民给了他很大帮助,所以只要有空余时间,他就会回馈这些年帮助他的人。

22年前,刚刚下岗的王文明把叶家弄房子卖了12万到富阳农村创业,不少人觉得他“亏了”。我问王文明,如果换成现在的你,还能做出当年的决定吗?

王文明真诚地答,“说实话,现在想想有些后怕,至少现在的我,没有当年的勇气了。”

“如果当年我下岗后,也是找其他工作,每天泡泡茶抽抽烟,日子也一样能过,但这些年,我活得更充实。”

2001年,当王文明刚下岗承包这座山时,快报推出《走出下岗困境特别报道》之《一场30年奋斗的开场白》,给他加油鼓劲。

当年王文明茶叶丰收,找不到销路,快报帮忙“吆喝”,读者们你一斤、我两斤地帮助王文明“推销”茶叶。

这些王文明都记在心里。

2001年至今,每一年清明前后,王文明总惦记着快报读者,以优惠的价格让大家尝尝鲜。

如果你有空,可以去他的茶叶店品一品,他的店面在朝晖路71—1号,去之前,不妨提前跟他电话约一下,王文明电话是1335715106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