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繁华的延安路和静谧的教室仅一墙之隔 手拎着热水壶走在当时的校园里 晚餐时广播里放着熟悉的《涛声依旧》《吻别》……

这一波“回忆杀”,满满的都是青春啊!

欢迎更多读者分享“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 领取浙大医学院110周年纪念品

2022-03-24

都市快报微信公众号

浙医在线微信公众号

今年,浙江大学医学院将迎来110周年华诞。从1912年租赁板儿巷民房的校舍,到西湖边第一高楼的标志性建筑,再到如今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医学院,一批又一批“浙大医学人”始终秉承“仁心仁术,求是求新”的院训,守护着百姓的安康。

浙大医学院通过都市快报,邀请市民说一说“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聊一聊当年您与浙大医学院的回忆。(详见本报3月16日B04-05版)

文章刊登后,勾起不少浙大医学人的美好回忆,很多读者到都市快报微信、浙医在线微信、橙柿互动App后台留言,还有读者手写信件,向快报分享了自己与浙大医学院的故事。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富祯祯

最难忘西湖边的湖滨校区 满满的都是青春回忆

网友“稻草人”:我1993年入学,当时还是浙江医科大学,1993年冬天在校门口留了个影,穿着红色大棉袄。热闹繁华的延安路和静谧的教室仅一墙之隔,形成鲜明对比。那时候生活区在北区,当时住的寝室号是111C,是最靠生活区大门的一个房间。学生食堂在大操场和图书馆旁边,位于教学区的最南面,每天去食堂都要穿过整个教学区,经过当时的西湖边第一高楼3号楼底下。晚餐时间,学校广播里最熟悉的歌曲是《涛声依旧》《花心》《吻别》……现在听到这些歌曲,就会想起当时手里拎着热水壶行走在校园里的我们,一晃已相隔近30年时光!

网友“Tiffany”:我是浙大合并后1999年入学的,就在当时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也是浙大医学院在本部的最后一届临床医学五年制的专业。尤记得那西湖边最高的楼,是我们上生理课解剖青蛙的清冷实验室;尤记得6号楼的恐怖故事和2号楼的通宵灯光,都是所有医学院人的青春记忆;尤记得那条分隔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朴实小路,有夜自修回来路上必定驻足的“炒不炒”小摊,有小菜无限自助的喷香白粥,还有不停“滋滋”响的烤年糕烤里脊;尤记得8人间的宿舍和每个单元的卫生间,每到晚上熄灯前的热闹喧嚣,每天晨跑到六公园……

如今,当年意气风发的同学们,都已各自战斗在省市县各级医疗单位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践行着当初的誓言,默默无闻地履行着日常治病救人的光荣职责。浙大医学院,有我的青春,有我的堡垒,也有照亮我一生的信念!相见仍是少年!

手机尾号“2885”:母校,曾经的西湖边第一高楼浙江医科大学主楼,再到1998年四校合并后如今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医学院,今年浙大医学院迎来110周年华诞!1995年入学,还记得每天晨跑去西湖边的青少年宫打卡,去主楼旁的教室上课,去解剖楼上实验课,不大的操场踢球,那时候总觉得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同学们就各奔东西!回忆总是美好的,祝福母校110周年华诞生日快乐,祝愿母校事业蒸蒸日上!迈入世界一流院校行列!

网友“梁家大小姐”:爷爷民国十三年(192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毕业证书已捐赠给学校,据说是迄今浙大收藏的最早的毕业证书)。我1982年也毕业于浙大医学院前身——浙江医科大学,祖孙两人相距半个多世纪毕业于同一所院校,从板儿巷到延安路,再到紫金港,见证了医学院的发展,先后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奋斗,也真是有缘了!

网友“椰蓉”:入学时恰逢浙大医学院百年华诞,学校给我们每一位新生发了一枚“百年浙医”徽章,是我们入学的第一个礼物。之后遇上的每一位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和精神品格是影响我们一生的礼物。今年已是我在浙大医学院的第十年,从本科生到硕士再到博士,不变的是还没毕业……

网友“casual”:我是1998年开始了大学生涯,收到录取通知书白底红字“浙江医科大学”,入校的第二天挂牌“浙江大学”。每天晨跑到六公园打卡,图书馆、通宵教室抢位子,十点熄灯后教学楼里的盏盏小橘灯,食堂和弄堂里的饭菜香……无不记录了那时的青春与热血。追忆往昔,仿佛昨日,依然是那个不悔追梦人!

网友“王子”:说起浙大医学院,还真是难忘!20世纪60年代初,浙医大门前是一条10米左右宽的石板路,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我家住在不远的皇亲巷,过了小桥头就是原来浙医大的校门。那时我五六岁,常跟着大点的小孩去西湖边玩,有时也去学校宿舍区篮球场玩。记得有次去,我们瞎转到校区南边的一幢小楼时,趴在窗户上往里看,只见有十几个穿白大褂的医学生正在上解剖课,吓得我们转身就逃!在逃的时候,有一个小伙伴手被树枝划了好长一条口子,流了血。这时有个戴眼镜剪短发的女人(不知是学生还是老师)看见了,赶紧带他到医务室进行了包扎。这件事,到现在我仍记忆犹新。时代变迁,医学院也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可喜可贺。但不管怎么变化,怎么发展,儿时的记忆是难忘的,我衷心地祝福浙大医学院越来越好!

网友“飞天婵”:我爸爸在浙大医学院上了一辈子的班。记得小时候他又要上班又要带我,把我从幼儿园接出来后,再带到单位继续上班。我怕生,只能怯怯地看着我爸和一屋子的同事在工作,一动也不敢动。上小学了,中午我到他们食堂吃饭。那时胃口好,一顿竟吃得下五个肉包子!医大那时在市中心,那里看烟花位置绝佳。老爸还让我做小帮手,吃完晚饭去暗房洗照片,什么定影液、显影液,等到照片夹到绳子上晒出,我都困得睁不开眼睛了!可以说,这里真是承载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

手机尾号“0758”:我家就住在浙大医学院原校址附近,记得小时候,几乎每天早晨都会看到医学院的学生在我家楼下晨跑,这就是我对浙大医学院最初的印象。一晃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浙大医学院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浙江、为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读者写信寄到报社 感谢就医时遇到的“浙大医学人”

85岁崔大伯在信件中写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救命之恩终生难忘!2015年4月28日,我突发高烧39.8℃,昏迷不醒,送到浙大一院急诊室后又转入呼吸内科病房,经周主任、许医师、俞护士长等医护人员14天的治疗、护理,于5月7日顺利出院。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在杭州的校友正在杭州开会,一些校友到医院来看望我,都很钦佩医护人员们的医技和医德。从2015年5月12日开始,每年的护士节,我都给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送去蛋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网友“南山MM”说:浙大医学院培养了很多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我特别感谢浙大二院皮肤科劳力民医师,花小钱治好了我近一个月的过敏。2020年初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当时天气很冷,空调一直对着吹,我的右手背开裂又痒又痛,半夜都痛醒。劳主任诊断很仔细,给我配了药,药费才12.8元,还嘱咐我回家后拆了空调过滤网清洗。三天后,我感觉手背痒缓和不少,一周下来完全好了。

网友孙美芳:浙大邵逸夫医院的邵瑾燕医生医德高尚,令人敬佩!我婆婆多年的头晕病就是在邵医生这里找到病因,提高了生活质量!

欢迎更多读者分享

“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

领取浙大医学院110周年纪念品

浙大医学院通过都市快报,邀请市民说一说“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聊一聊当年您与浙大医学院的回忆。您见过当年浙大医学院的模样吗?您有哪些如珍珠般闪耀的珍贵记忆?您或您的家人在就医过程中,遇到过令人心头一暖的“浙大医学人”吗?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您和“浙大医学人”之间的故事。我们将从中选出10位留言者,送出浙大医学院110周年相关的纪念品一份。

活动方式

1.下载橙柿互动App,请在橙友圈#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话题里,以图文形式,分享你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

2.关注都市快报和浙医在线公众号,在相关文章后留言,分享“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

3.信件、照片等,可寄到“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新闻大厦1606《都市快报》科教中心健康部”(请备注“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投稿”)邮编:3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