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伢儿都熟悉的火热作文赛事——杭州市中小学生“我的春节”主题征文大赛,今年已经举办到第五届了,今年的投稿量达到86436篇。
本次赛事由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出版集团、都市快报社组成活动组委会,杭州市教育局主办,杭州出版集团协办,都市快报社承办。
昨天,本届征文大赛在杭州新闻大厦举行了现场复评,这已经是第二轮评选了。由杭州资深语文老师组成的评审组,以盲评的形式,遴选出优秀征文进入终评。
记者 张娜 黄莺 张宇璐 胡信昌 林佳琦 摄影 江玥
有特级教师、教研员 评审团阵容强大
昨天,作文大赛现场复评的评审团,阵容强大,有特级教师、教研员等,都是在一线教学多年的资深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教育领域专家。除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不少老师还多次参加过大型作文大赛评审,经验丰富。
他们分别是——
文一街小学语文老师、区学科带头人 崔张龙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副校长、市教坛新秀 蒋婕
胜利山南小学(低段)教导处主任、市教坛新秀 汤悦
卖鱼桥小学语文备课组长 冯晶晶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 王自文
观成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学处副主任、市教坛新秀 张岚
十五中副校长、区学科带头人 骆欣苗
江南实验学校语文高级教师、省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 杨利民
文海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 郑建周
建兰中学初二年级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林丽丹
杭州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 陈欢
杭州第十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寿淑燕
全部“盲评” 公平 公正
下午1点,老师们开始评审。现场分为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所有入围作品按编号存入每位老师的电脑中。为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大赛的评选打分全部采用“盲评”形式。老师们面对的每篇作文,都隐去了学校名称和学生姓名,仅保留学生在读年级,以供参考。而且,每一篇作文都由多位老师分别打分。
评审过程中,老师们有时读到妙文,会叫出一声“好”,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番。
一位老师说:“从8万多篇选出这一批作文进入现场评审,就像大海淘金一样,孩子们不容易,我们打分也很慎重。”
在大家的文章中,老师们看到很多变化,比如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山坳坳里最美的建筑——图书馆,不仅回家速度变快了,家乡景色也更令人流连忘返。
12位评审精辟点评春节征文
评审结束后,我们请每一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评审感受,以及印象最深的文章。
崔张龙:从同学们的文章中看到了他们在春节的衣食住行,也看到了不少闪光的构思。有位同学,记录了自己的春节思考,巧妙地用五个“盲盒”来总结生活的变化。比如杭州交通的发展,让他感叹每次出门用时都不同,就像开盲盒一样变幻莫测;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这位同学和家人一起在家隔离,每天的食物是由社区送来的爱心物资,每天吃什么也成了开盲盒,令人期待……
蒋婕:在趋于雷同的选材中,新颖的角度和独具匠心的文章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一篇《外婆的缝纫机》,写的是家中一个寻常老物件,它也和大多数老物件一样,有着从频繁使用到被束之高阁的经历。但小作者从外婆旧时因节约而用它缝补衣物,到如今因爱好而用它为外孙女做衣服,体现出一个家庭的变化。
汤悦:不少学生写到疫情、过年的美食等话题,雷同率高,很难有新意和亮点。而有的文章选材就比较巧妙,结合冬奥会、亚运会、双减等时事,更能抓住读者眼球。比如,有孩子以书信的形式,给谷爱凌姐姐写了一封信;有篇文章让王安石穿越到现代社会,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元日》这首诗有了新感受……
冯晶晶:这么多人投稿,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方式,都“卷”得厉害,也因此更凸显出好文章的珍贵。同样是写吃,有孩子写了覆盆子。爷爷儿时用来果腹的覆盆子,到现在成为时新的水果,更成为家乡脱贫致富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折射出家乡的变化,非常巧妙。今年是冬奥年,有孩子写比赛,有孩子写对比,妈妈小时候抱着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到现在我手里的冰墩墩。写家乡的变化,有孩子写路,不是直接写新修的路,而是写奶奶回老家迷路了。
王自文:纵观初中组征文,总体具备以下特点:参赛对象范围广,影响大。征文质量总体高,影响力大。优秀作品很多,规格高。同学们的写作题材丰富,素材真实,写出了真情实感。征文构思佳,品质好。
所有征文以传统节日“春节”为主题,均能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紧紧围绕赞美家乡、感恩周边人、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传统文化展开,具有鼓舞同学们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感恩周边人的正能量。许多征文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抒写了春节的风土人情故事,歌颂了家乡、祖国各行各业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征文以小见大,真实感人。
张岚:同学们的参赛作文都很不错,可以用“有料、有趣、有情、有意”来概括。在写作中,很多孩子关注到身边的传统文化。有人写到奶奶眼中的越剧、木偶戏、家乡的烘豆茶、舞狮、板凳龙等。这两年,我们都在呼唤“国潮”的回归,现在很多孩子认为传统文化值得被珍视和守护,这是这一代孩子展现出来的文化自信。
同学们的作文也很有情,从小情到大情都有。有人写了隔离下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人写老家日新月异变化后的自豪之情,也有同学抒发对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豪情。
骆欣苗:这个春节,疫情原因,很多孩子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他们关注直面疫情的志愿者和医务工作者,能用细腻的文笔书写家国情怀,文笔很灵动。在书写家乡的变化时,很多孩子能够抓住与自己有关的典型事例来写,视角很新颖,从一条河流、一种拜年方式的改变来展现共同富裕背景下家乡的变化。
杨利民:从整体上看,作品文笔普遍都不错,内容充实,构思精巧,题目新颖,一看就是花了心思用心写作、精心修改的。尤其是对于场景的描写,从语言到动作、神态再到心理活动,学生们的文字表达都非常出彩,例如描写吃年夜饭的场景,饭菜色、香、味俱全,人物形、影、光俱至,不仅会让读者食欲大动,也能让评者感动于平凡中的温暖。
因为参赛作品的质量普遍都很高,从“怎么写”这个方面去评价就有些困难,那么,评分的差距,就在于“写什么”,也就是选材上。建议审清题意后,抓住一个小的切口,比如有很多同学选取了酱鲫鱼、腌菜、黄米粿、炊烟、糖水、灶台、老屋、火塘、青花瓷碗、舅舅的新衣等,以此为载体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文章切口独特,且有曲折变化和真实的感触,这样的文章才更能打动人。
郑建周:本次征文多数学生取材于生活,聚焦于“变化”。有些孩子眼光独到,写家乡变化,能在发现有形之变的基础上,写出一般人不会关注或不易发现的无形变化。比如对比村民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前后变化,这颇为不易。另外,在写变化时,有部分孩子能抓住变化中不变的东西,虽然生活方式在变,但对传统的认可和对民俗的尊重是不变的,这更加难能可贵。还有些孩子在谋篇布局上也很巧妙,聚焦某一情感载体,通过几代人的回忆来叙述其变,进而体现国家的政策,国家的发展,展现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这很有匠心。
林丽丹:进入复审阶段的文章,文笔都很流畅,内容也非常丰富,因此在评审时会着重看文章的选材新颖度和立意深刻度。能够拿到高分的文章,主题要紧扣“变化”两字。通过写家乡、家庭或者学校等变化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风貌,体现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很多同学围绕家乡的特产、美食、年味、乡情等题材,写得很细致很动情,但没有写出变化过程,这样的文章就会比较可惜。我印象中有一篇文章,作者写了临安的苕溪从一条臭水沟变成了4A风景区,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环保意识也发生了改变。每次过年回家,作者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感受到小镇的发展新气象,笔尖流淌着满满的感动和赞美之情。因此,想要写好一篇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观察、经历和体验,争取到实地采风,用眼睛去审视,用言语去交流,用心灵去感悟。
陈欢:想别人未曾想,思别人未曾思,所谓用自己的眼和心去“捕捉”,做文章捕手。作文有结构,然又不落俗套窠臼,所谓自然流畅有巧思。
在同学们的作文里,我们很高兴,都能看到这些。而且,大家的文章里展现出温暖的一面,发展、进步的一面,有正能量,体现一种家国情怀。比如一篇《微火·微年》的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微”的概念,包括冬奥会的“微火炬”,妈妈做的“微餐”年夜饭,姑姑的“微拜年”等,设计有巧思。
寿淑燕:文笔成熟,构思精巧,结构完整,是很多高中生的写作特点,在这次征文中,也体现出来了。今年不少同学没回老家,还有人因为疫情被隔离,这也成为不少人的写作主题。印象较深刻的是有个同学也是写疫情,但聚焦在几双手的不同,比如医生的手,社区工作人员的手,妈妈的手等,不同的手做的事不同,却都展现出责任和担当,让读者感到人的温情和社会的温暖,立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