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中国杜平:躬身入局未来社区

2022-03-10

杭大新闻系毕业的杜平,对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有着很深的执念,从报社编委到绿城中国副总裁,他从未停止过对这种美好生活形态的憧憬与实践。

在杜平看来,房屋跟汽车一样,也需要4S服务,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创房屋4S新航道,聚焦城市更新、未来社区等新兴业务。

2019年,浙江省开始推进建设未来社区,这一理念与杜平的想法不谋而合。

对未来社区,杜平不仅有美好的构想,还有系统的规划。在他的规划中,未来社区通过智能化高科技来推进教育、健康、服务等场景化的拓展应用,重塑邻里关系,创造就业,改变城市交通、居住等形态,进而促进城市更新。

于是,杜平带领一批绿城人,躬身入局,成为未来社区建设的先行者和领头羊。

如今,杜平带领的团队已主导参与建设衢州礼贤未来社区、杭州始版桥未来社区等多个项目,在把未来社区建设从向往层面,逐渐落地到现实之中。记者 陆丹

近日,快报专访了绿城中国副总裁杜平,听他讲述绿城对未来社区的思考与实践。

未来社区

是人类对于美好居住的设想

什么是未来社区?其实很难一言蔽之,不管中外,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未来生活的设想。

孔孟提出的大同世界,其实就是对未来的设想。中国人把很多对未来的想象附着在过去,无论是尧舜禹汤、文景之治,抑或是康乾盛世,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大多建立在曾真实存在过的辉煌盛世。

在杜平看来,对于未来,中国人往往更多从人文、道德方面来设想,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社区发展模式上的探索实践,也从未停止过。

比如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就呼吁建设“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城市社会。除了英国建设的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也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的示范城市。

“我们绿城很多小镇的想法,也借鉴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他说。

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就未来社区建设提出了构建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创业、未来建筑、未来交通、未来低碳、未来服务和未来治理的九大场景。

“某种程度上,未来社区提出的这九大场景,也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杜平说。

未来社区建设

有必要升级传统的开发模式

如果从开发模式来说,浙江的未来社区建设,主要有新建与旧改两种。

“旧改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做,好比未来社区建设的‘1.0版本’,比较传统。比如 ‘老破小’的改造,要么是棚改,推倒重建;要么只是‘化化妆’,也就是‘旧包新’。”

杜平认为,新建和旧改,两种开发模式,都需要再升级。

比如传统的开发模式,只要有钱,买块地,盖好,卖完就走了。简单粗暴,效率却很高,干完就行了,但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房子盖完了,没卖之前,是开发商的,卖完之后属于老百姓的,似乎和他没关系了,就把一系列问题,留给了社会。

比如房子是有生命周期的,落地的那刻起,房子也面临衰老,谁来修,什么样的形式来修,都是问题。

那如果不是全拆全建呢?同样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治标不治本的老破小,影响城市风貌,成为“城市伤疤”;

其次,从居住角度来说,房子的安全性没法得到有效保障,舒适性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城市的服务功能无法切换和升级。比如老旧小区的停车问题。车子很难开进小区,开进去了停不了,停下来了又开不走。有些小区甚至连消防车都难以进入。此外,用水、用电、用气等相关设备都跟不上。

通过开发模式、服务模式、治理模式的升级

建设具有四大目标场景的未来社区

“浙江省未来社区的建设,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升级传统的开发和更新模式。”杜平认为,新建的未来社区,要改变三样基本东西:开发模式、服务模式、治理模式。

“买房子不光是买个空间,买的是服务,更是生活的方式。”在房产开发之前,就要把未来社区的模式理清楚,并能有效落定。

其次,要有完整的服务空间,要有对应的服务内容。

比如杭州未来社区的经典案例杨柳郡项目。进入楼宇就有电梯自动打开,一进停车场便有智能停车引导服务,一刻钟内能享受教育和医疗,甚至不出社区就能实现邻里创业……无形的“管家”似乎就在身边,让居民生活和城市大脑相连通。

又如绿城在舟山长峙岛的“如心小镇”,其实就是绿城长期探索实践的一个例证。

整个岛8平方公里全部由绿城整体运营,绿城把所有建筑都进行“数字化”,AI安防、AI交通、AI消防,AI停车系统……业主可以远程预约、共享停车,每辆车的实时运行情况、收费情况都打通录入了系统;还有智慧商业系统,包括商家端、业主端、管理方端口,全都融合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所有硬件,包括电梯、安防摄像头、消防栓、传感器都实现了联网连通,很多AI预判、数据预判能力都在这一系统中自动运转。这套绿城专门开发的数字化系统,让长峙岛10个小区都变成了实时在线的小区。

其中有个诚信系统的设想很有意思。如果居民在社区里不尊重基本规则,比如乱停车、乱遛狗,信用分降下来后,物业费缴纳标准会随之升高一些。而比如疫情期间,居民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则可增加积分,增加到一定值后可以减免部分物业费。

我们居住的空间,也在潜移默化塑造着我们。

“目前,绿城正向社会整体输出这套系统。”杜平说。

最终希望能够实现的是,一个数字化治理模式下的共建共享的社区自治场景。

住户是社会构成的最小单元,城市由社区组成,每个社区由家庭构成,家庭构成城市的每一个细胞,最小的细胞单元。

以往社区治理是难点,因为信息没法有效对称,成为信息孤岛。那么未来社区,需求也好,服务也好,是不是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打造一套线上的服务工具和服务模式,为线下服务。

譬如,如果有一套数字化的平台,和房子可以结合,房子卖给客户的同时,智能化系统也交给了客户,住宅也像汽车一样,没油了,它能报警;老人健康数据都在里面,水管漏了都能事先告诉你……

然后和政府的数据嫁接,做匹配,线上线下结合,实现数字治理。

在衢州,绿城做过一个数字化平台,和住宅融合绑在一起的,在漏电、漏气之前都知道,提前预知预判提前介入。

绿城认为实现数字化的未来社区,要实现四大目标:

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要精准发现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需求

三要及时、准确、点对点提供服务

四要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而要实现这四大目标,最最关键的,是要打造好四个“服务体系”,绿城称为未来社区的四个“S”。

价值信仰体系。寻求一个共同的价值信仰,譬如通过制定社区公约,既有道德层面的约束,也有社区和法律层面的约束。

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包括社区服务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

空间配套体系。建立完备的社区商业配套,药店、茶馆、咖啡馆、幼儿园、饭店等,一应俱全。

生活服务运营体系。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产品供应,如养老、育儿、医疗保障、社区超市等等。

未来社区这条路

绿城愿意开辟和创新

未来社区,凝聚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绿城一直兢兢业业在做。

已经落地的项目,都有不错的口碑。这个有赖于宋总(宋卫平)二十几年来,“以人为本,从生活出发”的基本营造理念。

“绿粉”们都知道,“情怀至上”的绿城,经常会为了某一个细节,某一件“小事”,而“不计成本”“大费周章”。

比如“挤”出一个公园。

在亚运村项目里,绿城为了他们的情怀,努力“挤”出几千平方来建设一个中央景观公园。“换算成房子的话,相当于让出了几个亿的利润。”

比如保留一棵古树。

“我们对于城市更新的认知,是必须尊重每一块土地原有的价值属性。”杜平说,地、人、文三者不可割裂。“如果这棵古树是居住在周边人们共同的记忆,我们就要尊重它、保留它,这是情怀,是传承。”

哪怕为了这棵树,要付出市场价值千万倍的代价。

只有躬身入局者,方知行事之难。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未来社区这条路,注定要有人去开辟、创新。

这片从未被踏足的地域,充满荆棘,想要穿越,可能会鲜血淋漓,也可能付出试错的沉重成本。

“但这就是趋势。

“这就是未来。

“绿城希望披荆斩棘的理想主义者们,最终能走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