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淡淡的年味啊
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九(1)班 张梓蘅
四岁之前,年是一碗浓稠的甜羹。在我幼时的记忆里,年是热气腾腾而有声响的:厨房里热气氤氲,茶几上摆满各色糖果糕点,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小小的我最在意的却并不是年夜饭要吃些什么,而是迫不及待地要跟着表哥表姐去长街买烟花。我尤为喜欢一种摔在地上会发出“啪”一声响的响炮,总带着它与表哥表姐一同埋伏在街角,冷不丁吓到一个路过的大人,我们就赶紧偷笑着跑开。不觉间旧年的最后一缕阳光已在飞扬的鞭炮灰间向我们挥手道了别,奶奶也从厨房端出了最后一道菜,年夜饭就这样在我们的响炮声和欢笑声中开席了。
四岁之后,年是一碗不断被稀释的暖粥。我们从家乡搬到了杭州,刚开始的几年每逢假期就会坐四个小时火车回去探望。后来我进入小学、初中,表哥去了上海,表姐去了乡村扶贫支教……大家庭渐渐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家庭。长三角的城际高铁越来越快,我们却各自因为学业或是工作,相聚越来越短,春节几乎成了大家每年唯一团聚的机会。年这碗粥逐渐变淡,但我透过这漫漫的路途望见了温热的团圆。
今年的年是从我们收到的一只硕大的泡沫箱开始的。因为疫情,我们没法回到故乡,爷爷奶奶就决定来杭州过年。尽管爸爸一再说杭州“菜篮子”应有尽有,他们还是坚持要从家乡寄来各种食材。朝发夕至的快递帮了大忙,这些食材安然无恙地冒着冷气抵达了我家。泡沫箱里17个袋子挤得满满当当,贴上了熏鱼、酱鸭、牛脯各式标签,都备注了是该冷冻还是冷藏。爷爷特意订了下午的高铁票,因为出发当天早上他们要买来最新鲜的水芹菜和小区门前老张师傅家年年手工做的春卷皮。从家乡现买的水芹菜,加上寄来的黄牛肉丝、豆腐干、黄花菜……十几种食材炒制而出的春卷馅儿,包在薄得几近透明的春卷皮里,放入油锅里翻腾,白色的春卷一点点变得金黄,春卷的香从厨房的玻璃门缝里钻出,记忆中儿时不曾在意的年味一下就从脑海深处掀起了波涛。
随后的几天,奶奶每天在厨房忙碌,累了就坐下歇一会,然后继续做。妈妈想帮她分担,奶奶总是说“能做一年是一年”,妈妈便不忍夺去奶奶的“阵地”,只在一旁打打下手。这样一直忙到除夕,整个屋子已经无声无息地被一种叫故乡的味道慢慢填满。年夜饭后,我帮爷爷奶奶同时连线上了表姐和表哥,在一个群里视频通话。表姐支教的乡村年前大雪,于是就地过年,她给我们看她支教的小学新建的宿舍。在上海的表哥因为学的是西班牙语,主动选择外派去了乌拉圭,他的理想是让当地人都能用上中国的手机。奶奶不能理解在大公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离家万里,十分不放心地再三叮嘱要注意身体,表哥笑着答应了奶奶。对于远在他乡的他们而言,年变成了一碗稀粥。水光在粥米间晃动,倒映着幼时的我们一起放响炮的身影。我得意地转过镜头,给他们看奶奶新炸出的春卷。表哥表姐隔着屏幕被馋得大呼想家了,大家都笑了起来。我们互相祝福着平安,在视频里相约:明年春节,定要一起回家过。
年味深处是故乡。
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春节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五(4)班 王若渝
春节倒计时中,我的表妹甜甜蜜蜜在日历上一天天地数着我回老家的日子,但随着杭州奥密克戎疫情的出现,我的春节返乡计划又生变故。接下来几天,随着杭州新冠确诊病人的日益增多,父母决定留在杭州过年,不给老家的防疫工作增加负担。
春节前的两天,我在门上贴上烫金的福字,在窗户上贴上小老虎的窗花,在花瓶里插上红红火火的冬青,就连开关上也被我贴上用红纸做的“迷你祝福”,家里充满了年味儿,每当看到这些祝福,我就感觉自己像一只小老虎,干劲十足。
除夕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亲手准备年夜饭,一早我就开始排菜单,看看冰箱里有哪些食材,再看看小红书推荐的美食,还要兼顾荤素搭配和美好寓意,最后决定了10个菜,象征着十全十美。油焖春笋象征着节节高,剁椒鱼头寓意着年年有余,还有我最爱吃的八宝饭等等。午饭后厨房里叮叮当当好不热闹,我给爸爸妈妈打下手,一会洗菜,一会摆盘,发现烧一桌菜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挺不容易的。饱餐一顿后“线上拜年”开启了,我和泺泺表妹一起拍了一段视频,谁知拍着拍着就笑场了,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倒是挺认真,给晚辈们送出了新春的祝福,虽然是隔着屏幕,可我觉得他们的笑脸是那么真挚,仿佛此时此刻他们就站在我面前呢。
晚上8点,2022春节联欢晚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开序幕,绚丽的舞美、搞笑的小品、好听的歌曲串烧看得我心潮澎湃,我还心满意足地追了好多明星,都说今年春晚最令人惊艳的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身着黛蓝色的舞者,身姿摇曳,眼波流转,用柔美的国风舞蹈带我们穿越到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是舞蹈更是传承,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自信。
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春节期间,我通过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三国演义》,在家中从最早的夏朝穿越到三国,又到了清末,最后到新中国,寻历史足迹,品英雄故事;我还在家“云旅行”,观看了《跟着书本去旅行》的纪录片,足不出户就能坐游天下,纵横四海。
2022年的春节,纵然疫情阻隔了我们的团圆,但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希望下一个春节没有病毒,只有健康、平安和快乐。
梦回良渚过大年
杭二中白马湖学校四(1)班 舒润
我家有个辞旧迎新的过年传统:小年那天把家里装扮得年味十足。今年,爸爸念叨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却发现忘了买对联和福字。过年传统可不得马虎,他带我出了门。
不一会儿我们就置身于花样繁多的对联和福字中。爸爸细细挑选着,我却被一旁的亚运吉祥物玩偶吸引了。特别是代表良渚文化的琮琮,一双炯炯有神的褐色眼睛,头部装饰精美的“饕餮纹”,令人爱不释手。爸爸看出了我的小心思,朝我点点头,我欢呼着抱起一个琮琮。
我整天抱着琮琮,连睡觉都不舍得放下。睡梦中我似乎听到了琮琮的声音:“文文,我想回家过年 ,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去五千年前的良渚过年,这可太具吸引力了!琮琮让我凝视他的眼睛,他原本褐色的眼眸突然发出炫目的浅蓝色光……
我们就这样来到了良渚王国。琮琮示意我保持安静,只见几位壮汉埋伏在树丛中,一只野猪哼哧哼哧地路过。壮汉们瞅准时机,奋力掷出长矛,野猪束手就擒。琮琮轻声告诉我:“他们在准备年夜饭呢,看来我们能饱餐一顿啦!我们平时会用鱼镖捕鱼,吃自己种的稻谷、山上采集的野果,可惜冬季没有这些。”我也给琮琮介绍,我们现代人的年夜饭食材丰富,菜式精美,还会给每道菜起个吉祥的名字,例如“金玉满堂”“鸿运当头”“年年有余”……
饱餐了一顿烤肉之后,热情的良渚人拉着我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我气喘吁吁地对琮琮说:“我家这会儿一定是全家围着电视看春晚一直到大年初一,这叫守岁!”琮琮提醒道:“我们今天可得早睡,明天有特别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能迟到。”
第二天天不亮,琮琮就把我拽了起来去参加祭祀。只见两列卫兵手持熊熊燃烧的火把,肃立在通向祭台的台阶旁。国王和王后盛装打扮,身佩玉器,头戴羽冠,手上捧着玉琮和玉璧,缓缓地走上祭台,叩拜天地,祈求明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被这庄严肃穆的仪式打动了,朝他们喊道:“你们的愿望都实现啦,五千年后的我们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富足!”这一喊,把自己喊醒了,我望着怀里的琮琮,回想起梦中的一切,原来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于新年美好生活的展望从未改变。
天地飘雪 春日迟迟
杭州市第十三中学
八(4)班 叶紫玉
岁暮春节,疫情反复,新增的病例,封锁的卡口,严格的管控把家乡箍成了一口深井,孑然独立于每一个游子的心间。
暮云刚放下一线霞火,纷飞的大雪就在这个阒寂无人的夜晚,造访了杭城。没有少艾在雪花里舞蹈,没有孩童在雪地里喧闹。偶尔出现零星的行人,也是匆匆而过,连呼吸都被紧紧捂在口罩里。疫情来势汹汹,杭城人人自危。
如豆的灯光盏盏,父母在其中一盏之下细细商量回乡事宜,一遍一遍拨打老家的政府热线,希冀政策眷顾我们思乡的心。我看过糊化的像素传来的画面,小小的屏幕那一头是一对苍老的父母,眼睛里藏着小心翼翼的希冀,我听过妹妹睡梦中的呓语,稚气的声音抱着对乡村的憧憬。
窗外的落雪渐霁。
父母得到了准确的答复“可以回乡,建议留杭”。安土重迁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镌刻在骨子里的本能,父母决定回乡了。得知消息的一刹那,我们有些隐秘的担忧,几番踟蹰,但终于还是败给了本能。
核酸是通行证,我们一家去离家最近的医院做核酸检测。一路的雨夹雪,落到地上和污泥迅速混成一团,和面前黑压压的人群一样让人心生烦躁。虽然队伍令人生畏,但得益于支援疫情的大白,队伍移动的速度非常快,顷刻间就轮到了我们。我顺着指引走进检测室,说是检测室,其实就是一个白色的集装箱板房。两个女医生在里面忙碌着,戴着手套护目镜,穿着白色的防护服。板房没有暖气,护目镜不时地被熏白。我坐下来,按照医生说的那样刷码,张嘴。一会儿工夫就结束了,医生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轻声说:“好了,去吧。”
在等父母做核酸的间隙,我从引导人员的口中得知,检测点接收的检测人数以千以万计。我想起女医生起了雾的护目镜,想起她轻声细语的模样,想起听到我说谢谢以后弯了的眼睛。
杭城似乎是用落雪的方式来补偿年关的游子,往年久候不至,而今却接连地下。落了满身雪的我和做完检测的父母视线相交,才发现父母的眼里也有几分忐忑和犹豫。回家的路上,父亲撑伞走在前头,母亲打着伞和我并肩走在后头。一路沉默,父亲猝然停了下来,这时候正是夕阳时分,地上已经积了一片白,映着软霞红光,我听到沉沉的声音传来。
“要不,我们还是留杭过年吧。”
这是我们家唯一一个留杭的年。
天地飘雪,春日迟迟,但爱和责任能融化严寒,扫清阴霾。
第五届《我的春节》主题征文大赛已进入评审阶段,部分获奖作品将结集出版,请关注“爱写作的狮子”微信公众号相关信息,近期将开启预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