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0版)
几乎每家都有生椰拿铁
星巴克和杭州的故事始于2001年,首店就落在离中山北路不远的国大,也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内地的第三家门店。在八角杯开业的2016年,星巴克实际上已经在杭州开出100家门店了,活跃在写字楼和产业园区的年轻人渐渐将它当成了日常饮品,尤其是把咖啡、加班和电脑当成三宝的程序员。2017年,阿里的西溪园区曾经诞生过一个纪录,一年卖掉31.5万杯,是全国单店销量最高的星巴克。
到了2021年8月,杭州星巴克门店数量达到387家,稳稳地排在上海和北京之后。对应的是,杭州连续多年都是年轻人最热衷来的一座城市。
不过,真正让咖啡放下架子,不分男女老少地普及开来,还得说是瑞幸。2018年3月,瑞幸咖啡正式进入杭州,差不多以平均每3天一家新店的节奏快速布点,同时开启了“买1赠2”的疯狂营销,一杯拿铁从30多元的价格被打到了10元以内。
“我们这些做咖啡的,确实要感谢星巴克和瑞幸,帮忙完成市场培育。”艾老师回忆,2016年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只要有顾客进店,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分享咖啡豆的烘焙程度、风味口感和其他咖啡小知识,“一天下来,说得嘴巴发干、嘴皮发麻,打烊之后一句话都不想说。”
不过蒙眼狂奔的瑞幸很快栽了跟头,等它再次回到大众视野,带来了“杀手级”产品生椰拿铁。这杯把椰奶和拿铁融合的咖啡喝起来有种奶茶的味道,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月卖出1000万杯。它也成了咖啡奶茶化的标志性产品。
“毕竟咖啡进入中国大众市场才几十年,能接受咖啡苦味的消费者还是少数。”艾老师说,在杭州奶茶和咖啡的消费市场存在不小的重叠。有数据显示,大约有95%的中国人不接受无糖无奶的“美式咖啡”。
生椰拿铁让原本不喝咖啡、偏好奶茶的年轻人也开始接触咖啡,也让众多咖啡馆看到了创意咖啡的市场潜力。现在,你随意走进中山北路的一家咖啡店,一定会发现至少有一款特别像“奶茶”的创意咖啡,可能是生椰拿铁,也可能是加了桂花蜂蜜的拿铁,有的甚至往咖啡里加了酒酿、果酱和酒精等等。
有入账就开新店
刚过去的大年初五,Manner Coffee的杭州首店在万象城开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至今还时常出现大排长队的壮观场景。
这可能是近两年最火的国内咖啡品牌。关于它的最新消息是,继去年下半年完成三轮融资后,Manner Coffee将在3月8日-10日期间在全国10城,开设200多家新店。
不久前,另一个品牌Seesaw Coffee刚刚完成了数亿元的A++轮融资,而致力成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星巴克”的M Stand早在去年7月就完成了近亿美元的B轮融资。
热衷于喝咖啡的资本加快了年轻人爱上咖啡的速度。
就在Manner Coffee入驻杭州之前的几个月,八角杯顺利完成了在本地开出20+家店的初始目标,光去年一年,他们就有10家门店在杭州铺开。天眼查的信息显示,八角杯的股东里有知名的真格基金,以及莉莉丝游戏。
有入账就开新店,这是艾老师和其他两位合伙人达成的共识。为了把咖啡店长远地开下去,2017年八角杯在余杭搭建了自己的烘焙工厂,“我们不对标某个品牌,但将来肯定也是要把店开到其它城市去的。”
与只供应堂食的Manner Coffee不同,八角杯有很大一部分营收来自外卖。“去年疫情反复的时候,最好的一家门店一个月外卖就做了3800杯。”艾老师说,毕竟咖啡是面向市场的产品,消费者有需求,八角杯就会尽力去做。
近些年,杭州本土咖啡店从星巴克、瑞幸等连锁品牌手中抢走了不小的外卖市场。早在2017年,美团外卖小哥邹小东就活跃在中山北路一带。他说从前这里的咖啡外卖几乎被星巴克和瑞幸“垄断”了,现在一些他连名字都叫不出的“小”咖啡店和连锁品牌的单子比重几乎是平分秋色。
繁荣的另一面
虽然整体评价很高,百卉也不是没在中山北路踩过“雷”。这是中山北路咖啡繁荣的另一面。
“有的店,你一尝就知道店主完全不懂咖啡。”百卉说,一些甜品店看到咖啡的风口,买台咖啡机,再重新装修一番便做了转型,却只用便宜的咖啡豆加上商业糖浆调制饮品,而且价格卖得还不低。
另一批让她有点反感的是那些过度追求线上曝光度、忽略咖啡本身品质的店,“有些店可能都把钱砸在装修上了,拍照特别好看,但咖啡实在是一般。一小杯特调动不动要四五十块,一喝连咖啡味都没多少,显然是配方有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被网友称为“半个O.P.S(上海一家以创意咖啡闻名的咖啡店)”的Reload,曾在创业之初便将原创的创意咖啡作为本店的亮点。为了提高菜单的更新频次,小赵和小丁常常在打烊后泡在店里研究创意咖啡到后半夜,“要做出真正好喝的创意咖啡,对咖啡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并不是把几种原材料混在一起那么简单。”
后来,小赵和小丁还是决定把重心放在拿铁、美式等传统咖啡身上,“一是精力跟不上,二是我们认为毕竟传统咖啡才是一家咖啡店的立身之本。”
对于小赵和小丁的看法,艾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把装修、包装或是‘网红’元素作为吸引消费者了解咖啡文化的元素无可厚非,但单单依靠打卡、营销这些手段并不是长久之计。”
他强调,咖啡店的门槛在门内,你所看到的门槛根本不叫门槛,咖啡这行是需要沉浸下来去做的。
当然,这些咖啡馆面临更现实的问题,是在激烈的竞争下持续盈利。开店至今,骆骆就明显感受到压力,“想做一个好的咖啡师,你需要和不同的客人聊,如果只是不停地重复打咖啡的动作是无法进步的。”
但目前支撑她门店的还是外卖单子,“差不多一天30杯左右,刨去房租、运营、咖啡豆等开支,不算我自己工资的情况下,一杯也就盈利3-4块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