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内文坛传出消息,知名作家张洁于2022年1月21日在美国因病逝世。
张洁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性作家。她于1937年出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曾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文革”期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1972年返回北京原机关工作。
1979年,张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沉重的翅膀》《无字》《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等作品具有广泛影响。曾获第二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多次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十多种语言,近30种译本,并获意大利骑士勋章及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多国文学奖。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分别对张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张洁的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的作品和风范长存于她的读者心中。
她是国内唯一一位两度摘得茅奖的作家。她的很多作品感动了无数读者,尤其是那篇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母亲这个名词也许很难有人代替。当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一夜之间都不复存在,只有这些椎心泣血的文字,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
你读过她的作品吗?
代表作:
《沉重的翅膀》
1981年下半年,《十月》杂志刊登了张洁的小说《沉重的翅膀》,这部把眼光投射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小说震撼文坛。
作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描写了1980年前后发生在国务院一个部委的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副部长郑子云是作者着力刻画的新时期改革者、创业者的形象。作品视野开阔,在强烈的忧患感中又不失振奋的精神面貌,沉重中见力度,曾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凭借着这部开风气之先的作品,张洁于1985年摘下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1994年《十月》第1期),张洁把失去母亲后的痛与悔写得彻骨而痛心,写出了一种情感所能达到的极致,并被冠之“啼血之作”。由此散文改编的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06年)广为人知。
《无字》
张洁花费12年创作的《无字》第一部出版于1998年,讲述了女作家吴为及其家族几代女性坎坷的婚姻故事与人生经历。2005年,凭借着三卷本80多万字的《无字》,68岁的张洁又一次登上了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
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吴为,她们的性格气质命运不同,却是中国20世纪女性的典型代表,是作者关于女性悲剧命运的述说。小说对女性世代的人生宿命、人类情感的悲剧本质作了悲凉透彻的体悟。记者 潘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