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年底,我的手机上收到一条信息:“我重新起来了,花了两年半。”
发信息的人叫金晓华,是我在3年前一次突发新闻采访中的当事人。2018年11月的一个周末,我接到一条读者报料,运河西路景芳路运河边,一名男子不小心从2.5米多高的平台掉下来,男子腰部受伤,已经被送往医院。
随后,我赶到了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在急诊大厅慌乱的人群中,找到一个穿着黑色衣裤,戴着白色运动帽,趴在移动病床上的男人。医生正拿着片子对他和家人通知:病人第一节腰椎爆裂性骨折,还要做进一步检查,手术排在两三天后。如果情况不乐观,会有瘫痪危险……
在等待检查的间隙,我上前和他聊了聊,这才发现,他是一名视障人士。当时,他的视力只能看到近处模糊的人影。
采访中,我才知道这个平凡男人的不凡之处。除了盲人按摩师的身份外,金晓华还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在出事前一周,他刚刚跑完一场杭州马拉松全程,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还排满了上海马拉松、广州马拉松。他还去过戈壁沙漠,登过梅里雪山……
当时,他不断重复一句:“我很害怕,我的梦想会不会提前结束,我再也不能跑马拉松了……”
我们互加了微信,但之后几乎没有联络。记者 张宇璐
时隔两年半 重回马拉松赛场
今年春节前几天,我来到金晓华开的盲人按摩店。推开门,他正端坐在门口的沙发上,微笑着和我打了招呼。42岁的他,一身黑色运动服,茶色镜片、黑框眼镜,比3年那次见面有精神了不少。因为常年运动,他的身材很壮实。背后墙上挂满马拉松奖牌,印证了他这些年走过的路。陈列架上还有这样一行字:Born to run。
“快过年了,店员都回家了,所以就我一个人。”晓华示意我坐下,“再过两三天,我也就关门了。本来我也想休息,但还是不断有客人来预约。”
“生意怎么样?”我问。
晓华笑笑说:“不错的,早上10点开始工作,有时候要忙到晚上10点多。因为技术增长和客户的认可,我最近涨了价,从一小时120元,涨到了一小时200元。”
“那你还跑步吗?”
“当然,从那天出事开始,我就一直在为了重新跑马拉松做准备。”
金晓华还清楚地记得,意外发生的那天正好是双十一,他走的那条路,是他常常跑步、遛狗的路,连哪一段路缺少护栏他都一清二楚。但那天,他恰恰就为了给迎面来的人让路,意外跌落平台。
“我当时背上打了8个钢钉,足足躺了两个月。每天躺在那里,就觉得人生都没有了意义。”
两个月后,他靠自己能力走下床,却发现因为肌肉萎缩了,站都站不稳。
恢复的过程既漫长又难熬。最开始,他尝试拿着登山杖围着床、沿着墙一圈一圈走。腿脚灵活一些后,他就开始上跑步机,不再追求配速,每天走满一个小时,就是大进步。
直到2019年11月,受伤后的一年整,他终于拆了背上的钢筋,又继续躺了半个月。2020年初,他迫不及待地想报名马拉松试试手脚,却没想到来了疫情,所有的比赛都被取消、延期。
“跑不了步,那就搞事业和身体吧。我原来在天成路那边就有一家按摩店,2005年开的,多年来积累了不错的口碑。2020年初,我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又盘下一个新塘的店铺。在这期间,我一边靠给客人按摩,锻炼自己的肌肉。另一边,也让店员给我做一些康复训练。我还请了专业私教做针对性训练,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和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2021年4月11日,金晓华终于重回了马拉松的赛场。复出后的第一场比赛,是桐庐半程马拉松。
“当时心里的感受就是:我又回来了!这是久违的自由和快乐。可能由于太兴奋,我复出后的第一场就跑了2小时16分,比我受伤前的最好成绩就慢了4分钟。在那之后一周,我又去参加了上海半马。除了自己跑马拉松,我还带着团队的人为马拉松比赛做后勤服务,在赛后为完赛选手进行拉伸,减轻运动伤害。”
在意外后的两年半时间,金晓华的生活终于又回到了正轨。
小学时确诊眼疾 靠盲人推拿成家立业
在我们聊天的间隙,不时有客人的信息、语音传来。晓华熟练地拿出手机,将手机屏幕放在自己视线偏右的位置,微微偏头,用手指在屏幕上点击几下,就会有语音播报传来,帮助他把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转化成声音信息,无障碍使用智能手机。
金晓华,杭州新塘人,8岁那年,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爸爸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跑遍了全杭州的医院,最后确证为RP,全称叫做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医生说,他的眼睛将承受一种不可逆转的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会越来越小,终有一天,会到达那个完全黑暗的终点,但没有人知道具体会是哪一天。
初中时,金晓华最初还能考到全班前三名。但一想到自己的眼睛,他就不愿意再好好读书,最后去了一所职业学校。毕业后,他经历打工、创业失败,2005年开了一家盲人推拿店,之后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后来,健康的孩子出生,父亲的身份,给了他全新的责任感。
从跑马拉松那一刻起,金晓华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马拉松让我真正感觉到平等”
2015年9月,已经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晓华,从朋友口中得知了一件改变他人生的事:有一位盲人跑完了北京马拉松全程。
他的心中闪过一道亮光:原来盲人也可以跑马拉松!
2016年,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杭州的“黑暗跑团”,这是一个全国性视障公益陪跑项目。只要跑团中的视障人士一声呼唤,就会有志愿者出现,只需一根牵引绳,他们就可以带着视障人士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包括马拉松。
2016年5月29日,在跑团志愿者的陪同下,他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马拉松——磐安半程马拉松(21公里)。晓华至今记忆犹新:“我的第一场比赛就是下大雨。还没出发,大家全身就湿透了。但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你想,一个人淋雨跑步,别人会说你傻。但是一群人一起淋雨跑步,那就是一群人陪你傻!”
也许视障人士的生活,就像是不断在经历一场瓢泼大雨。但马拉松,让金晓华第一次感觉到了人生而平等。
“你知道吗?参加马拉松的视障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会中途放弃。因为大家的生活中有太多苦了,马拉松的苦根本不值一提。但一旦开跑,无论路况如何,天气如何,大家面对的困境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不过是我们的身边多了一位陪跑志愿者罢了。”
在几次半马的尝试后,金晓华在2017年9月开始挑战全程马拉松(约42公里)。第一场全马就是北京马拉松,6小时1分到达终点。第二次参加全马,他很快找到状态,跑出了5小时16分的成绩。
从那以后,金晓华感觉自己仿佛插上了翅膀,他把马拉松活动又拓展到了徒步沙漠、爬雪山,还下定决心终有一天要去完成铁人三项。
2018年那一年,他每个月的行程都被各种活动挤满,年初登梅里雪山转山;3月跑成都双遗马拉松;4月跑上海半马;5月走戈壁沙漠;6月行吴越古道……直到双十一那天的意外来临,他才停下脚步。
恐惧来自人的内心
希望带领更多视障人士走出家门
那场意外,让晓华的心境平和不少,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他的那句“我起来了”,说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精神。
“过去,我的人生一直在为自己看不见而做准备。比如我学习盲人推拿,比如我养了一条导盲犬,比如我曾经迫切地想要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帮我做到那些我没法完成的事。但是当我的孩子越来越大,我对他的要求却越来越少,我只希望他能够快乐地生活,他不需要去替我背负什么,因为我已经过得足够幸福了。”
这些年,虽然晓华眼睛可见的视野范围越来越小,感光度也越来越差,但他却可以用心看到很多光亮。
有人问他:你看不见,心里害怕吗?
金晓华有自己的感悟:“为什么害怕?你想想,你在什么情况下会闭上眼睛?你和爱人拥抱、亲吻的时候会闭上眼睛,你在许愿好事发生的时候也会闭上眼睛,这些都是幸福的时刻。”
也正是这份内心的自洽和坚定,让他可以完成别人不敢想象的事情。
金晓华说:“有时候,你觉得困难,就真的困难。你无视困难,困难也就不存在了。我的很多病友,就是这样被自己内心的困难所束缚住,他们不愿意独自出门,不愿意跟外界沟通,总觉得有人会戴有色眼镜看自己。其实这些都是想象出来的,世界是向我们开放的。你走出来了,心才会自由。”
金晓华的人生清单上,还有好多未完成的事等着他去做:“我会继续跑下去,我想去参加波士顿马拉松,还要完成铁人三项!我会继续钻研按摩技术,努力把盲人按摩的口碑、价值做得更高。
“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我的朋友:我们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只要敢拼,一样可以给家人带来美好生活。你看我,不就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