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上海地铁15号线,一名女乘客在下车时,被屏蔽门夹住。
从网传现场视频看,当女乘客被夹住时,侧着身,头部和手部还能自由活动,旁边乘客试图将她拉出。
此时,站点工作人员也发现情况,一路小跑到屏蔽门旁,从衣服上掏出一个工具,在屏蔽门上方进行了操作,不幸的是,女乘客还是掉了下去。
随后工作人员马上往回跑了几十米,按下紧急按钮。
昨天,上海地铁官方就此事发布情况说明——
当天下午4点30分左右,15号线祁安路站一名老年女乘客下车时被屏蔽门夹住,工作人员急速上前帮助脱困,后经送医抢救该乘客仍不幸身亡。事故具体原因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运营方对该乘客的不幸离世深感痛惜,将全力配合调查,并做好家属安抚善后及后续相关事宜,同时进一步保障线路安全运营。为了您和地铁运营安全,当列车车门、屏蔽门(安全门)门灯闪烁、警示声鸣响时,切勿强行上下车。记者 董吕平 程潇龙 王海峰
上海15号线刚运营一年 全线为自动无人驾驶
昨天上午,记者联系上海地铁,总机工作人员回复说,关于15号线这件事,集团特意关照,不接受媒体采访。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于2021年1月23日首班车起开通初期运营。是国内一次性开通公里数最长,且开通运营即具备最高等级(UTO)全自动无人驾驶的轨道交通线路。其信号系统采用基于无线通信并满足自动化等级GOA4的全自动运行系统,能有效缩短行车间隔及折返时间,提高平均旅行速度,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网友之前亲历15号线夹人
近些年,上海地铁发生多起乘客意外事件。
2007年7月15日,上海地铁一号线站台上,一名男乘客上车时未能挤进车厢,被夹在屏蔽门和已开动列车之间,坠落隧道当场死亡。
2018年12月25日晚,上海地铁3号线曹杨路站,一名女子翻越电动栏杆,被卡在29号电动栏杆门和车体之间,后死亡。
昨天上午,记者联系了上海的陈小姐,她在普陀区上班,每天通勤就是坐的15号线,从桂林公园站换乘上车,往顾村公园方向,上海西站下车,“在桂林公园站下车的人是比较多的。”
陈小姐回忆,在15号线上她亲眼见过一次屏蔽门夹人。
“2021年11月9日那天,我跟往常一样从桂林公园站上车,下车的人很多一时挤不上去,好不容易挤上去,在我后面的几个小姑娘被屏蔽门重重地夹了下,不过那次门还自动弹开了,她们几个就退了出去,车门就正常关上。”
15号线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路?
15号线刚运营时,车站有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5号线采用全封闭屏蔽门,可以有效防止人员和物品掉入轨道,还能通过红外线装置判断是否有夹人夹物,方便工作人员施救。一旦发生人员被困或者车门无法关闭,站台监护人员就会收到警报,并通过站台前端墙壁上的“PSL手操箱”进行紧急处置,解救被困人员,排除危险。
记者发现一份关于15号线路的2022年站台门系统设备维保检修项目中标的候选人公示。
公示发布日期为今年1月5日,公示内容显示:上海联合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受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的委托,就2022年轨道交通15号线站台门系统设备维保检修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本项目于2021年11月29日至2021年12月3日发布招标公告,2022年1月4日11时30分在老沪闵路1号6号楼1楼3号会议室进行开标。第一中标候选人为上海致一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投标报价为118.0032万元。
投标文件中提交的项目业绩显示,该公司曾负责2021年轨道交通15号线屏蔽门系统设备维保检修项目。
网友疑问
先按紧急停车按钮,还是先救人?
从视频看,当乘客被屏蔽门夹住时,站务人员在屏蔽门上方操作。当乘客发生意外后,该站务人员随即折返按下红色紧急按钮。
据了解,这个红色紧急按钮为紧急停车按钮,紧急停车按钮按下后,等于切断了该站台区域内的“信号”,列车将无法运营,后续列车也将无法进站。
也有网友分析,该按钮也可能是站台警报按钮。
有网友分析,遇到突发事件,应该先按下红色紧急按钮,再去救人。有可能因为工作人员错误操作,导致地铁启动。
网友“小笼包wil”:站务员没有第一时间去按站台的紧急停车按钮,而是去对夹人的门体进行了人工干预。不过也有人说应该先救人。
广州一位从事地铁的业内人士在中国知网发表《地铁屏蔽门车门夹人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论文中提到,当屏蔽门车门发生故障时,站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停车措施,严格执行“一按(按下紧急停车按钮)、二呼(采取措施联系司机)、三汇报(车控室)。”
网友“Jason_von”:事故发生与15号线自动驾驶并无直接关联,主要由于站务员操作失误,在没有按下紧急停车按钮的情况下,直接切除了那扇屏蔽门的信号,导致15号线列车自动驾驶系统认定达到了发车标准。
网友“我曾走过最长的路”:1.站务人员错误操作屏蔽门(可能是操作开门,想解救乘客)导致系统正常发车造成人员伤亡。2.站台门或者车门夹人夹物未触发防夹系统,未自动弹开(按这部分视频来看大概是这样)。
一位从事地铁相关工作的网友告诉记者,当时站务人员LCB(就地控制盒,可以在现场对DCU发出开门关门命令,而不影响其他门机系统运行)没有打手动关,操作了“隔离”位(LCB控制盒的四个挡位,自动,隔离,手动开,手动关),刚好这趟列车是无人驾驶,没有司机,才导致事故发生。
一位业内人士昨天告诉记者,屏蔽门右上方有这个紧急装置,当屏蔽门发生故障时,站务员通过这个装置来操作。
“但当时工作人员具体如何操作的不好确定,如果是LCB放在隔离位,相当于对地铁给出了错误信号。”
当然,这些都是对事故原因可能性的推测,最终还是要以正式调查报告为准。
杭州地铁从开门到再次启动,留足30秒
昨天记者赶到杭州地铁五号线的西文街站实地体验每一辆地铁停车时间有多长?
记者现场统计了六趟地铁的关门发车时间,每一趟地铁关闭屏蔽门,会连续警示五声:嘟嘟嘟嘟嘟……平均每秒一声。警示声关闭后,还要持续等待15秒,地铁才缓缓启动。站务人员说,“从地铁到站屏蔽门打开,到屏蔽门关闭车辆再启动,至少要等待30秒左右。如果碰见节假日人流多,还不止30秒。总之,要以每个乘客能够安全上下车为主。”
记者看到,一个站台设置了两个紧急停车按钮,分别位于站台的首尾。
紧急停车按钮四周是醒目的标红,还特别注明:非紧急情况禁止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站务人员说,“这就是说,这个按钮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的,包括乘客。”类似的紧急停车按钮,在地铁车厢内也有。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按钮从杭州地铁运行以来,只有一次被人为恶意使用过。
2017年10月17日晚,一男子在庆菱路按下紧急停车按钮后逃离。列车被迫暂停在隧道里。后来民警在九堡找到嫌疑人储某某(29岁,安徽籍),他说看到车厢内紧急停车按钮上的“急停”二字,抱着“不知道真的假的,按一下试试”的心理,将按钮保护玻璃抠破后按下按钮。储某某后被处以行政罚款。
杭州地铁的防夹功能至少有三重保证
记者观察到,每一扇屏蔽门的背后,设置着一对门把手。
据专业人士介绍,若不幸屏蔽门、车门都已经关闭,那么,屏蔽门内侧有一对把手,被夹在中间的乘客,向外拉动把手。即便屏蔽门打开一个缝隙,列车便会紧急停止(屏蔽门打开,可以直接切断列车的回路,实现紧急停车)。
如果不幸背对着把手,也可以尝试在身后触摸到把手。从列车关门到开车有至少5s 的时间,如果没有慌乱,被夹的乘客,是有足够反应时间来自救的。
地铁业内人士说,杭州地铁的防夹功能至少有三重保证:
第一、站台的屏蔽门,目前全安装有防夹感应装置。如果车门关闭时感应到夹住了东西,就会自动打开,确认夹住物抽出后才再次关闭。
第二、乘客意外被夹时,车门会迅速弹开。假如没有弹开,驾驶舱指示灯会有反应,驾驶员得到警示,会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紧急通知站台上站务人员。
第三、涉事屏蔽门也会闪烁灯光告警,站台上站务人员能第一时间观测到,并第一时间进行救助。
橙柿互动了解到,2021年,杭州地铁累计开行列车120.83万列次,全年共载送9.1亿人次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