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第一次期末考已经结束,昨天,很多学校都通知学生到校,讲评试卷。随着一个个“盲盒”揭开,家长群里的讨论也热闹非凡。
大家热议,“双减”后的期末考试有了不少变化,试卷的题目字数多,内容出得活,与生活、时事靠得近。
这两天,网上还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你以为是数学卷子,结果考的是阅读,考的是信息获取的能力;你以为是语文卷子,结果考的是时事热点,光埋头书本不关心热点问题得不了高分,博古是为了通今,叫你多读书是为了再从书本里出来看世界。
同样,北京西城区、海淀区的中小学期末试卷最近也让家长在群里、朋友圈里高呼“难出天际”,引发网络热议。
专家分析说,“双减”后北京第一场期末考试,语数英三科考卷的变化,以不同形式回应了“双减”的目标。而北京的考试方向,一定程度代表了其他城市考试改革的方向。
杭州一些学校的试题,跟被大家热议的北京西城区、海淀区的中小学期末试卷类似,有不少新颖的变化。我们通过家长拿到了一些试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记者 黄莺 张宇璐
八年级语文
整张卷都围绕浙大研学进行
某学校这次八年级的语文卷据说很新颖。我们拿到了这份试卷,发现整张卷都围绕浙江大学的研学活动,考试过程就是带着孩子们进行一次浙大研学活动。
可以看到,试卷开头就表明主旨:
“同学们了解到,著名的浙江大学有多个校区位于西湖区,大家计划在春假期间赴‘家门口的好大学’——浙江大学,开展研学活动。在老师指导下,班级分小组完成‘浙江大学研学’准备报告,请你与各小组一起完成任务。”
然后,试卷中的字音考查、错别字考查、成语考查、古诗词考查、阅读理解等题目统统围绕浙江大学研学活动进行,一条线索贯穿全卷。
阅读材料有一部分特别介绍了浙大老校长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求是精神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则让学生一起为浙大做创意月饼设计方案,给出了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里的校史介绍、《光明日报》和教育之江公众号里的浙大西迁历史介绍,以及浙江大学官网里对校训“求是”二字的介绍等,让学生完成月饼设计方案研究单。
作文部分,让孩子们根据对浙江大学的研究,从三个报告主题中选一个作文,完成本次研学准备活动的报告。三个主题分别为“求是精神与我”“研学感悟与思考”“我向往的校园”。
有趣的是,九年级虽然没有整卷项目化,写作任务也跟浙江大学有关。题干放上了前段时间冲上热搜的浙大学子作息计划表,然后问大家看过以后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经历或见闻,也可发表见解,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我们联系了该校的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老师说,学校近两年在区里语文教研员的引领指导下,一直在探索语文的项目化学习。这也是“双减”政策指引下,减轻学生校内负担的方法之一。
落实到期末考查上,整张试卷全都是跟浙大有关的内容,作文题目的设计也跟八年级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的单元教学内容相关——有传记文学,有写景文学,还有写事的作品。将整张试卷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一张试卷中可以了解到很多社会热点以及人物的精神,现在区里很多学校都是按照这样的整卷项目化学习的方法来设计试卷的。
整卷式项目化学习,思维比较有连贯性,从做第一题开始,其实都会为最后的写作做准备。前面的全部试题做完,对浙大已经有个基本的了解,再来写作时,不会无话可说。作文的命题不再像以往那样给出一个主题词,让孩子们为了写作而写作。
这位老师觉得,“双减”不是把题目简单化,而是减少固化的题目,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提升学生思维的内容。试卷要区分的是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如果学生做题速度慢、开小差的话,可能就没法完成试卷,在实际批阅中也发现有这样的现象。这提示孩子们日常的阅读要广泛,阅读的同时要有思考。
九年级语文
出现“破防”“绝绝子”等网络用语
另外一所学校的九年级语文试卷也很新颖。其中的阅读材料题,提到了2021年的十大网络用语,“绝绝子”“破防”等热词都出现了,与时事结合很紧密。
题目给出了几份阅读材料:
材料(一)题目引用了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报道《2021年十大网络用语,你用过吗》: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强国有我。
材料(二)放了《新华日报》的一篇报道,对这些热词与家国叙事的关联做了解释。
材料(三)介绍了语言学中哪些语言会转正,哪些语言会消失的原因。
问题
(1)请概括十大网络用语的特点。
(2)用自己的话解释“破防”的意思。
(3)根据材料分析“YYDS”“绝绝子”“元宇宙”“躺平”哪一个会很快消失,哪一个可能会葆有长久的生命力,并阐明原因。
我们联系了一位教研员,他告诉我们,这个板块是“非文学作品阅读”或称“实用性文本阅读”。他说:“‘双减’是减负担,不是减能力,因此这一板块从选材到设题,一是指向真实性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二在能力考查上并没有降低要求,主要考查学生信息提取概括、真实语境中的词义理解、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等能力。”
三则材料是多重文本组合,有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素材来自新近媒体文章,具权威性。所选话题充分考虑学生立场,是各层次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有些网络用语学生就挂在嘴边。这组题目试图引导学生从关注语言现象到探究语言应用本质,由浅入深。
小学语文卷紧跟时事
语文能力的测试跟时事结合越来越紧密,这也体现在小学生本次期末试卷上。
以几所小学不同年级的学期末作文为例,双减、天宫课堂、亚运会等话题,出现的频率很高。来看看某校的一些作文题:
四年级
以下两个内容,请你任选一个写一封信。
(1)同学们,还记得2021年12月9日的“天宫课堂”吗?“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叔叔阿姨为我们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场景,还演示了各种神奇的现象呢!你对太空生活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有什么问题想向航天员叔叔阿姨请教?请给航天员叔叔阿姨写一封信。
(2)自“双减”以来,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父母共度闲暇时光了。本学期,你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妈妈的哪一次陪伴?你对他们的陪伴,还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你写一封信给爸爸妈妈,表达你自己的想法。
五年级
同学们,杭州亚运越来越近了!届时,亚洲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外国友人、海外侨胞、国内同胞将会聚杭州,参与这场盛会。这是宣传杭州,提升杭州品质的大好时机。现在让我们脑洞大开,先构思一款带有杭州元素的亚运纪念品,然后写一篇作文,把你设计的纪念品详细地介绍给大家。你所设计的纪念品,可以是工艺品类的、丝绸类的、文具类的……可以是一枚书签、一个娃娃、一个杯子、一枚徽章……可以是挂件、摆件、配件等。
执教小学语文多年的单老师说:“通过期末检测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这些题目对老师也是一种方向的引领。比如这次五年级上册习作要求学生介绍一款带有杭州元素的亚运纪念品,又给学生个性展示的空间。本学期习作单元主要就是学习写说明性文章,所以学生对说明文并不陌生。但这次要求学生介绍的事物是他们自己设计的,是为宣传杭州,提升杭州品质服务的。这充分体现了习作要为生活服务,学以致用。”
在批阅中,单老师发现,这一命题的区分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学生运用的都是课堂上所学的方法,设计的纪念品却各不相同:平时关心身边事,有生活积累的学生习作就大气、有深度;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写出来的东西格局就小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习作方法的指导,还要让学习为生活服务,让生活提升学习的情趣。”
单老师说,试卷命题也在发生变化。以五年级上册为例,基础部分选择题占的比例大多了,省去了大量的书写,学生做起来轻松方便,考查的知识点却更全了。有些题目四个选项中就算你有个别不太确定,通过比较、排除仍能正确解答。这些方法的渗透可以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更有利于高阶思维的形成。
科学卷与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如果说语文试卷的特点是项目化学习、与当下结合以及侧重考查思考分析能力的话,那么有些学校的科学卷则凸显了与生活相结合的一面。
在某学校今年的九年级科学试卷中,有不少生活化的题目。
比如有一道讨论度很高的题目,被教师、学生认为,很体现“双减”后的学习方向和新课标的导向。这道题是借筷子使用的问题,考查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请一位科学老师为大家做分析。这位老师说:“这道题突出了生活问题的关键要素,建立筷子横拿时的单根筷子简易模型,解题时要根据生活实际,通过杠杆原理分析得出:长筷子比短筷子需要的力更大,捞得更辛苦,所以需要漏勺的辅助。本题不仅考查了杠杆的知识,更考查了学生模型建构的能力。”
这位老师认为,这也是“双减”后题型的一个典型代表,利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解释生活现象,旨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渗透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要答好这类题目,需要走出刷题得高分的误区,需要注重平时能力的培养,需要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事物。
在某学校的八年级科学试卷中,也有不少与生活紧密联系、与科学发展相关的综合应用题。
比如试卷的第36题,用四个小题分别阐述了从古至今取暖设备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借取暖设备的“前世今生”,综合考查了反射弧、物质的性质和电路设计方面的应用,跨越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综合分析能力要求突出,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老师认为,这不仅是道综合题,其实也是对科学史的诠释,体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史材料为背景命制的试题,既巧妙灵活又具有综合性,不仅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也更突出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