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11,“不可思议”,让你10分钟了解一本书。 什么书你想先读为快?你有什么好书想与大家分享?都来“橙柿互动”App杭友圈#book 11#话题告诉我们吧。





记者 邢鹤涛
“初来乍到,请多关照”,看似客套的一句话,却真切地反映了我们人生里的很多第一次。
这句话也是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宣传语,亲切、自然、接地气。这部2020年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引发了无数人的“泪目”“感动”。
能够引发共鸣,是因为它平凡而直抵人心。我们知道,一部国产电视剧能在豆瓣得到8分以上的评分,就是难得的佳作了,但《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豆瓣评分是9.1分。
纪录片采用蹲守拍摄的方式,聚焦从出生、长大,到上班、结婚,再到养老、告别等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第一次”。从策划、拍摄到播出,前后经历了3年时间,以求“洞察人间凡事,体味百态人生”。镜头中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静如流水的常态,却在观众中掀起波涛汹涌的情感。
因为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情有义的真实生活,如同照镜子一样跟随片中人的顺境逆境、梦想奋斗,经历了一番生老病死。
2021年11月,《人生第一次》节目组将这个纪录片中的故事,以及镜头之外的幕后故事,编写出版了同名书籍,用文字的魅力再现了一个个“人生第一次”,并用这些“第一次”串联起了我们的一生图鉴。同时,我们也能从书中的幕后故事,看到纪录片里那些人生的番外篇,并继续为之共情。从网友关于这本书的评论里,我们能看到这些话——
每个第一次,都是人生重要的一次;
从别人的故事里,看见了自己;
看完人生第一次才知道,你以为的普通,其实都是不凡;
经历过,就更懂得;
要好好爱这个世界啊;
……
这,也许就是平凡故事里透露出的善意和美好。书里的故事,分为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这12个篇章。我们选取了几个故事,一起来看看这些普通又不凡的“人生第一次”吧。
以下文字摘自《人生第一次》
出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心脏外科主任医师赵强:“根据我们昨天专家会诊的意见,还有跟你们家属商量的结果,明天我们的手术是全身麻醉,要体外循环,要做大人的心脏手术,把坏掉的瓣膜清理掉,把所有的炎症组织都清理干净,然后换一个人工瓣膜。胎儿的死亡风险大概在30%,还是相当高的。”
向爽,27岁,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明天就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同时她还是一个孕妇,怀的是双胞胎。
“家里统一的意见是暂时先以大人为主。感谢你们,同时也麻烦你们了。讲真心话,这个病在我们那边,真的是没办法了。”王翔带着妻子,从老家到上海一路寻医,明天这一关,不闯也得闯了。
回到病房陪伴妻子的王翔嘴里念叨着:“明天,明天……”看出爱人的紧张,向爽安慰他:“没事,我肯定没事的。”王翔立刻肯定道:“明天你肯定没事的!不用担心。”
虽然两个孩子还未出生,但是小两口已经早早地为他们起好了名字。
“她梦里面叫了这两个孩子的名字,景明、春和,就这么定了。”
向爽不得不出言更正:“是春和、景明。”王翔笑道:“春和、景明。好,行。您的文化功底深,欺负我没文化。”
一台手术,三条人命。
向爽的孕期不到28周,胎儿太小。所以这次手术不能剖宫产,心脏手术的全过程,都可能危及腹中胎儿的性命。
手术进入最紧张的一步,向爽的心脏停跳了。
医生必须快,母体心脏停跳,意味着术中低氧、低血糖、高血钾的风险增大,严重威胁着两个胎儿的生命。
60分钟过去了,母子平安。
中国有句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一个多月后,向爽再次走进手术室。这一次,她终于要和自己的孩子见面了。
医生:“2点40分33秒,第一个宝宝出来了。”
医生:“第二个宝宝也出来了,2点41分15秒。”
医务人员抱着两个孩子出来向王翔报喜,王翔红着眼睛一直追问向爽的情况。当听到“生命体征平稳”的消息后,他吊着的那口气,终于松了。
“不是你之前想的一男一女,而是两个男孩儿哦。”医务人员打趣道。
王翔无所谓地一挥手:“不要紧!两个男孩儿就两个男孩儿,两个女孩儿就两个女孩儿,一男一女也行。无论怎么样,母子平安就好。”
长大
云南省漭水镇
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上,许多作文题目里,有这样一句话: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或许,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在中国偏远的山区,一些乡村学校却尝试着将诗歌课作为必修课。
穆庆云,12岁,她的父亲早年去世,剩下母女三人孤苦无依。
母亲常年在广州的工厂打工,一个月薪水4000元,过年了也不回来;姐姐上了大学,在楚雄,读的是免费的师范。
而小云留在漭水读初中,早早地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康瑜老师(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创始人):“我们今天聊一个比较特别的话题,叫做‘十年之后的你,会成为什么样的爸爸或者妈妈?’大家可以想一想,十年之后,你会有一个孩子,可能你今天看过的云,在十年之后仍会飘过他的头顶;今天你背后的天堂山,十年之后他可能也会过来写诗。那你想要教给你的孩子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穆庆云:“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康瑜老师:“这是老师听到的特别想要鼓掌的答案。你可以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想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吗?”
穆庆云:“因为我觉得,妈妈把太多的爱留给了姐姐。”
康瑜老师:“你希望妈妈可以把爱留给你?”
穆庆云:“是。”
康瑜老师:“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可以自己多爱自己一点?”
穆庆云:“是的。”
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歌,小云迫不及待想与妈妈分享。
她拨通了妈妈的电话。
小云:“妈,我给你读一下我写的第一首诗歌。
孩子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的鞋旁边。
因为,
我是母亲的孩子。
(在当地,“孩子”的发音与“鞋子”类同。)
读完了。”
(长久的沉默。)
妈妈:“女儿,真的对不起,你原谅妈妈好吗?”
小云:“妈,我可不可以每个星期都给你读一首诗?”
妈妈:“好。”
结婚
上海浦东新区民政局
小林,新加坡华裔。
佳梦,上海小囡。
一对跨国夫妻,回上海,他们想领一张中国的结婚证。
佳梦从小的梦想,就是在结婚时办一场中式婚礼。如今,她找了一位外籍老公,但这个梦想依然没变。
为了完成妻子的心愿,小林这个外国新郎,努力地融入婚俗的种种活动里,看上去,他也乐在其中。
佳梦和小林最终并没有在浦东新区民政局领到结婚证,因为区民政局不办跨国婚姻登记,而他们在新加坡已经合法注册。但是,他们依然在民政局一起宣读了爱的誓言:
我们将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谅互让,相濡以沫,钟爱一生!
今后,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富有贫穷,无论健康疾病,我们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成为终身的伴侣。
退休
四川老年大学
早上5点半,李永东和郑义华夫妇就准时起床了。
5年前,夫妻俩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声乐班。这以后,早上6点,练声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早课。
李永东大半辈子都没有接触过美声、朗诵或者表演。在老年大学,他第一次接触这些,生命,仿佛被推开了一扇门。只要老年大学一开课,他和郑义华就每天泡在老年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感兴趣的知识。
李永东:“每天背上书包去上学的感觉特别特别好,很爽的,现在又上学了。”
1983年,李永东和老伴下岗了。
他们用仅有的积蓄办了一个小工厂,做化肥的包装袋。为了这个家,他们这一做,就是30年。
郑义华:“我们年龄大了,孩子也从来不关心工厂,所以没人接班。我们就培养了几个接班人,这样我们自己也解脱了。”
两人奋斗了几十年,把女儿拉扯大了。如今,女儿在美国高校做了教授,成了家。郑义华觉得女儿有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她和老伴也应该有老年人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让自己愉快,这就对了。”
他们终于可以停下来,去做一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儿,不用去做塑料袋了。